国家外汇投资公司,30亿美元投资美国黑石集团,那么即将成立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日前签下了它的第一笔投资协议。是什么吸引力让还没有宣布正式成立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向黑石提前下注?黑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走近这一庞大的金融巨人,也许一切都会变得清晰。
即将成立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日前签下了它的第一笔投资协议。5月20日,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筹 和美国黑石集团(以下简称“黑石”)联合发布消息,在黑石即将进行的全球首次公开发售中,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将投资30亿美元购买黑石10%的无投票权的股份,并承诺至少在四年时间内持有其对黑石的投资。是什么吸引力让还没有宣布正式成立的中国国家外汇投资公司向黑石提前下注?黑石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走近这一庞大的金融巨人,也许一切都会变得清晰。
艰难中诞生的黑石
在美国,硅谷和华尔街被称为两大资本天堂,所不同的是,一笔很小的投资如果受到了风险资本的追逐在硅谷就可以迅速成长为一个规模可观的企业,而华尔街却不能。也正是如此,黑石集团的起家过程在华尔街被称为另类。
当皮特·彼得森(今黑石集团董事长)和施瓦茨曼(今黑石集团CEO)在1985年各自带着20万元积蓄双双离开当时华尔街著名的金融机构雷曼兄弟后,他们就已经决定了联手单干。而由于资本的限制,黑石开业时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因为彼得森和施瓦茨曼的姓氏分别嵌着德文中“黑色”和希腊文中“石头”的词义,为了表示对两人祖籍的一种纪念,他们就将自己的新公司取名为“黑石”。
黑石的成立主要受当时此起彼伏的企业并购力量所推动。在华尔街,以雷诺·纳比斯科公司杠杆收购案为代表的收购狂潮一浪高过一浪,并且那些战略买家几乎都赚得盆满钵盈。皮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无疑也想创造以小搏大的奇迹。然而,就凭黑石这一无人能知的名字,又有谁会轻易把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大单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在开张几个月仅仅接收了一小单生意后,黑石不得不另谋蹊径——转而经营私募基金。
不过,私募基金在当时的华尔街被首席执行官和董事会视为旁门左道,像黑石这样的新基金公司打开局面非常艰难。皮特·彼得森和施瓦茨曼只能硬着头皮一家接着一家地敲开自己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大门,其间吃了无数次闭门羹。苍天不负有心人。美国保险及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决定尝试性向黑石投下1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不久之后,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
今天的黑石再也不会为寻找1千万美元投资而苦恼,相反,那些携带几亿美元的投资者会主动找上门来。根据其提供给美国证交会的数据显示,黑石集团过去5年年均利润超过10亿美元。仅在去年其盈利就高达22.7亿美元,年增长率为71%,其中资金管理收入有11.2亿美元。如果以去年盈利计算,黑石集团每位员工为公司赚了295万美元,是华尔街最赚钱的投资银行——高盛集团员工的9倍。
谦谦君子的黑石
在黑石集团成立之初,黑石的创始人就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正是在过去22年中一贯秉持非敌意收购这一标志性策略,黑石成为了一个连对手都愿意与之打交道的公司。
收购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说是黑石收购策略的一次完美演绎。飞思卡尔曾经隶属摩托罗拉的芯片生产商,此前,摩托罗拉在分拆其芯片业务过程中将一部分股权出售给了KKR。同行是冤家。面对着黑石抛出的收购邀约,KKR在当初总是处处下绊。为了既不影响收购进程又不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施瓦茨曼无数次地敲开KKR总裁亨利·克雷维斯办公室的大门,而就在这两位国际级私募基金大佬友善与宽松的交谈中,黑石集团最终以176亿美元的适中价格将飞思卡尔揽入怀中。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黑石集团收购德国电信战略股权过程之中。由于许多保守的德国政客将黑石比作一只收购和剥离本国国家资产的“蝗虫”而阻止其进入德国,彼得森与施瓦茨曼只能不厌其烦地飞往德国在当地政界和商界中反复游说,最终促成了黑石以26.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德国电信4.5%的股权。同时,黑石集团向德国政府承诺,今后不会再继续增持股票,也不会寻求成为控股者。如此谦逊的风度让德国政界对黑石开门放行。据悉,在未来将德国商业银行下属资产管理公司Jupiter出售给谁的问题上,德国政府最为看好的就是黑石集团。
加速膨胀的黑石
过去几年中,黑石集团始终扮演着华尔街私募股权基金当中最为活跃的角色。最新资料显示,目前黑石集团管理的高达787亿美元资产中,有311亿资产属于企业股权投资,177亿投资于房地产市场,299亿投资于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债券以及其他金融产品。尤其是进入今年以来,黑石集团更是驶入了一条投资并购的快速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