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中国的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股市应市场化不应救市."
事实上,对中国股市的判断,不能完全基于市场化的因素,而必须考虑非市场化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股市,完全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市场,而不是真正的可以市场化的市场。有些人用市场管理的规则来呼应救市不救市,完全是瞎忽悠,根本是没有看透中国股市的本质。
1、中国的银行是商业银行吗?不,根本不是,完全不是。中国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一致的,而存款利率的高低,完全是央行决定的。央行在决定存款利率的时候,是完全不考虑资金回报率的,而是考虑CPI和汇率等宏观指标的。在一个市场化的银行体系下,银行吸收存款应该是灵活的、利率是市场化的。比如,2006-2007年,中国的股市好,很多人一年能赚100%以上。那么,理论上,这段时间银行只有付出更高的利息才能吸收到存款。结果呢?我们的存款利率变化了么?CPI已经达到8.7%了,我们的存款利率才只有区区4.2%。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的银行在非市场管制中吞噬掉了本来应该属于全体国民的资金保值的部分。按照现在全国银行存款16万亿计算,银行少付了至少4%的存款利息,就吞噬掉了全体国民理应享有的至少6000亿资金利息。
2、中国的银行贷款收入正常吗?不,完全不正常。中国所有银行的贷款利率都是有基准的,基准上下的波动时有限的。中国银行的贷款量是有限制的,除了法定的存款准备金之外,还有所谓窗口指导。而央行确定的贷款规模、贷款利率,并不是按照资金成本和银行利润来做的,而是考虑宏观条件。在很多时候,提高贷款利息的目的不是因为资金成本提高了,而是为了抑制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息,不就是资金涨价吗?现在,方便面涨价要经过发改委,贷款利息的一次次提高,不就是央行一个文件?中国工商企业5年多支付1万亿元资金成本,合理么?银行5年多收1万亿贷款收入,合理么?焉知这1万亿新增的贷款利息,其实本来很多属于全体国民存款应得的部分呢? 扬韬
3、由于上述因素,中国银行的业绩,怎么可能是市场化的呢?各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每年增长高达近100%,但其规模还不到贷款收入的20%,根本就无足轻重!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业又有一个特殊的“坏账拨备”机制。逾期贷款,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计提坏账拨备。这个计提标准五花八门,完全不是市场化的。最高的浦发银行,拨备总量已经接近坏账规模的200%,最少的深发展,还不到60%。银行要想释放利润,可以少一点拨备,如深发展。银行想隐藏一点利润,可以多提一点拨备,如工行、浦发在2007年的做法。所以,你想按照常规的思路去理解中国的银行,实在不能够!
4、再由上述因素,我们就能知道,在这个完全非市场化的银行业里,我们却引进了大量外资,外资几年战略投资能获得上万亿的利润,并不是企业自身成长了,而是彻头彻尾地享受了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非市场化政策利润。或者说,银行多赚的钱,不是银行自身技术革新、金融创新、服务创新所带来的,而是靠政策保护获得的。偷偷地设想一下,假设外资要套现,而咱们又不想让它套现,只需要持续降低贷款利息、提高存款成本、降低贷款总量,中国的所有银行可能同时陷入利润下降甚至亏损中,那时候,外资还想卖高价吗?
5、除了银行之外,中国的电力企业完全没有进入市场化。煤炭价格放开了,电力企业的成本市场化了,收入却无法市场化,要发改委来定价。为了宏观经济大局,我们不能让电价涨上去,结果,只有牺牲电力企业的利润和现金流。这一点,对于电力上市企业的投资者来说,是完全不公平的。无数中小投资者买了电力企业的股票,在经济成长阶段,却完全享受不到成长的乐趣,只能无助地看着电力企业业绩滑坡甚至亏损,股价下跌。这种股价下跌,难道不应该由管理者买单吗?
6、电力行业的患难兄弟是成品油市场。我们一度有过民营资本进入成品油市场,这两年,几乎全军覆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巨头垄断了中国的成品油供应。其中前两家企业都已经进入了国内资本市场。但是,很不幸,在石油价格暴涨的过程中,它们要支付高昂的资源税,成品油的价格却不能自由浮动。于是,我们眼睁睁地看着中石化第一季度濒临亏损,中石油炼油板块更要亏损数百亿。如今,中石油和中石化合计拥有个人投资者330万人。他们无法享受中国经济成长的快乐,却要承受成品油不涨价所带来的市值损失。这能算市场化的股票吗?
7、与之对应的,还有农产品和农化产品。全世界的大米都在暴涨,我们不会涨。因为中国的大米市场并非完全开放的,而且价格上涨被严格限制。全世界的化肥价格暴涨,中国的化肥今年春耕期间不能涨了,因为农民已经不堪重负,上头只好通过窗口指导等形式严令化肥企业限价。于是,化肥企业的股票应声下跌。
8、除此之外,通讯、航空、城市交通、城市供水、铁路运输等行业的定价权也是被控制的,并非市场化的。这些企业的上市公司,怎么可能由市场来定价呢?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度,还有很多不是市场化就能决定的因素。比如化肥,粮食的价格。再比如,钢材价格会不会受到限制呢?如果完全与国际接轨,国内钢材价格还有足够的上涨空间,但我们的建筑、机械等行业已经无法承受如此高价了。作为管制的措施,我们限制了出口,稳定了国内供给,压低了国内价格。已经有一批小钢铁企业处于关闭状态。其它产品呢?
所以,我们所处的市场,本就非完全市场化,又何必要拿市场化的借口来坚决不救市呢?市场化的鼻祖英美等国已经放弃了不干预措施,在股市跌幅接近20%的时候就全力以赴地救市,唯恐股市跌下去。为什么我们的股市跌去接近50%了,却至今没有人出来表态谈救市也没有什么部门推出救市举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