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印花税下调成为制度纠错第一步
时寒冰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4月24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3‰调整为1‰。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由立据双方当事人分别按1‰的税率缴纳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
即使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印花税率之高也鲜有能出其右者。由于印花税率过高,市场交易费用畸高,市场摩擦加大,证券市场的效率降低。更重要的是,印花税率颠覆了价值投资理念,而价值投资理念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是决定市场稳定与否、健康与否的重要基石。原因在哪里?
2007年,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达2005亿元,几乎相当于前16年征收的股票印花税的总和,而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总额才1800亿元左右。交易成本远高于分红总额。政府征收过高的印花税,实际上意味着资本市场利润被压缩——至少给投资者带来的直观感觉如此。这种状况对股民的投资偏好有着巨大的影响。当投资者无法得到一个稳定分红预期,他们在入市的时候制定的目标就不是获取红利而是赚取买卖差价。这不利于市场信心的重塑和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一旦股市波动,风险就容易放大,追涨杀跌现象就会成为常态。
降低印花税率的意义就在于纠正从股市过度抽血的错误,降低交易成本,把更多的利润留在股市,让价值投资者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
因此,我更愿意把印花税率的下调看做政府对相关制度漏洞的修正,而非简单的救市之举。
必须认识到,股市要健康发展,靠调控和救市是无益的。因为这会使股市因缺少刚性制度的护航而暴涨暴跌:政府调控导致暴跌,暴跌导致政府救市,救市导致股市暴涨……这种政策市困局,已经成为中国股市的一个耻辱性印痕。而在这一过程中,那些距离权力资源最近的人,通过先天性的信息优势牟取巨额暴利,成为贪婪的既得利益群体。这种猖獗的腐败行为是中国资本市场和中国社会的一大毒瘤。因此,政府应该从这次股市大跌中汲取教训,它最应该做的是健全制度,完善法规,而不是盯着股市指数进行调控,取代股市自身的运行规律,导致股市自我调节机制的失灵。
由于大小非减持带来的巨大压力是股权分置改革时的制度设计缺陷所致,监管层、非流通股股东、流通股股东之间确立的契约关系已经形成,使得相关部门对减持行为的规范缺乏足够的制约力量——既缺乏单方面改变既定规则的法规依据,也缺少重新设立制度的合理理由。
因此,我认为,应该把印花税率下调看成制度纠错的第一步。在这一步之后,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再融资问题。一些上市公司狮子大张口,提出的再融资方案甚至能摧毁整个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倘若这种问题不纠正,那么,这一漏洞就可能被利用为操纵股市,获取不当利益的工具。比如,假如一个上市公司并非真的想融资,而仅仅是为了砸盘,以获取廉价筹码,那么,它通过提出庞大的再融资计划给股市造成重创就可轻松达到目的,而广大中小投资者成为被鱼肉和掠夺的对象。这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再比如新股发行制度,无论是资金为王,还是新股发行时畸高的市盈率,都预示着利益向一级市场的过度倾斜,意味着二级市场的广大普通投资者不得不承受高昂的成本和巨大的风险。这样的市场显然不是公平、公正的市场。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一些问题不仅没有得到纠正,反而变本加厉。如紫金矿业的发行,面值仅为0.1元,如果折合成1元,其发行价高达71.30元/股,将成为迄今为止新股首发发行价最贵的股票!同时,其发行对应的市盈率高达39.26倍至40.69倍!这种人为注入泡沫又刻意通过“技术处理”加以掩盖的做法,无疑将进一步扭曲这个原本就疾病缠身的市场。
再比如老鼠仓、内幕交易等行为,等于在通过制度漏洞和监管疏漏对普通投资者进行掠夺,而我国法律对这种行为的惩处力度过于疲弱,由于违法成本低而收益丰厚,使得老鼠仓、内幕交易等不法行为屡屡发生。
因此,在降低印花税率之后,还有太多问题需要政府解决和纠正,尤其是资本市场制度的完善和法规的健全,将是决定资本市场发展前途的基础。愿这些问题早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