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别: 论坛版主
UID: 1067
精华:
70
发帖: 3625
在线时间: 4806(时)
注册时间: 2007-03-19
最后登录: 2019-03-16
|
一、孤独的心灵 这段譬喻意味着什么呢? 释迦牟尼佛开示这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指我们的人生实相。 旅人:这旅人即是指我们自己。 荒野:无尽而寂寞的荒野是譬喻我们无尽寂寞的人生。 我们从生下来时,就成为这旅人而作人生之旅了。 既是旅人,应知目的地。如今,我们是以何目的而出生到这人间来的呢? 如若不知,则不能不说就和这愚痴的旅人一样了。 秋天的黄昏:秋天的黄昏是譬喻人生的孤寂感。 何故我们的人生就像秋天的孤寂?因为我们是孤独一人来世间旅行,虽说有亲属、朋友、同事,但并不能互相倾吐心中的一切,我们找不到真正彼此理解的心灵之友,即使是夫妇,也未必能互相理解心中之事。 人生的孤寂,原因就在这心灵的孤独。难道你未曾有过孤独的感伤吗? 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在我们人生的旅途中,所见亲属、朋友等的死亡。 我们活到现在,应该看到很多白骨,我们有何想法?有何感触?难道我们一点也没有注意到紧逼而来的“无常之虎”吗? 老虎: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死亡。 此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因此,我们非死不可。 死,对我们来说是最恐怖的事,所以释迦牟尼佛以恐怖的老虎作譬喻。 现在,这无常之虎猛然向我们逼来。 但由于我们感觉它太恐怖了、太不吉利了,平时根本不想去思考这个问题。 作为旅人的我们,本能地与死亡抗争,一有病就到医院,以药物跟死亡搏斗。但是,死亡似乎是不可逾越的,我们终将败在死亡手中。 我们看到佛教经常提到死亡的事,心里可能会感到阴森森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其实这是我们对佛教完全误解了。 我们平生虽然忘记死、逃避死,但是,死必然会到来。所以,这种心态并不能解决死的问题。 唯有与死正面对决,并最终找到问题的答案,才能得到绝对的幸福。 因为这个原因,佛教才提到死的事。 二、脆弱的生命 松树:崖顶的松树是指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 这些东西即使再多,在死亡的面前也仍是无力的。像那样有着辉煌成就的秦始皇、汉高祖,在其临终时也不免感到“啊!人生犹如梦中之梦”而寂寞地死去。 我们现在能握着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而含笑地迎接死亡吗?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濒临死亡时,一物也带不走。 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心情,我们以为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可依恃。 但即使我们还有二十年、三十年的寿命,那又会怎样呢?想想便知:已过去的二十年、三十年,也不过是“啊”的一声之间便如梦幻般地消逝了。 以后的日子同样是“啊”的一声之间便会过去的! 老鼠:交互啃食着藤蔓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 白老鼠和黑老鼠在一刻不休地缩短着我们的寿命。所谓:活了今天一天,便是死了今天一天。无论在我们忙碌的时候,还是在我们休息的时候,时钟总在一如既往地为我们的生命进行着倒计时。 最终,藤蔓必定要被咬断,那便是“死”。 三、后生一大事 人生谁都是过客, 相守百年也是梦。 世上万般带不去, 一双空手见阎罗。 作为旅人的我们,此时唯有堕入深不见底的毒龙深海。因为,在我们死后,必定有“后生一大事”。 深海:深海所譬喻的便是“地狱”。堕入地狱,必须承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件事情便称为“后生一大事”。 一堕地狱八万劫,(劫:极久远的时间) 再得人身复几时? 毒龙:三条毒龙分别指我们心中的贪欲、瞋怒、愚痴。产生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 由于贪欲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非份之财、色、名、利怀有居心的杀、盗、淫之罪。 由于瞋怒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同事、对同行,乃至对朋友、对亲人“愿他快死”的心杀之罪。 由于愚痴之故,在我们心中不知累积了多少对自己不幸的愤懑、对他人幸福的嫉妒之罪。 我们的心是恐怖之心。 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的因果法则,是不会有丝毫差错的。 由自己所不断造作的罪恶所生出的地狱,最后还是由自己堕入。 教我们解决此后生大事的便是佛教。 但作为旅人的我们,忘记了逼在足下的后生大事,此心完全被蜂蜜所夺。 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誉欲、食欲、睡眠欲。 一天之中,我们不断所想、不断所求的无非是为了这五欲的满足。 然而,不断地舔着蜂蜜,不知不觉地堕下去,岂不是太愚痴了吗? 我们能肯定自己不是这样的旅人吗? 释迦牟尼佛在此开示我们人生的真实之相,并且向我们说明解决之道。 来吧!莫让死看到我们的背后,从正面跟它对决! 唯有解决死,才能真正得到人生绝对的幸福。 认识佛教通往幸福之门的是我们自己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