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fi.net.cn/newspage.aspx?id=20090528000146&p=4港台股神:牛市来临 谢百三:一场灾难 桂浩明:六月主调
时间:2009年05月28日 08:31:28 中财网
[第01页] [第02页] [第03页] [第04页] [第05页]
谢百三:市场化定价发新股将是一场灾难 2009年新股发行在即。我们注意到管理层的征求意见稿及同时在媒体上发表的谈话中,多次谈到:"将坚实地走市场化道路","指导定价要淡化"。实际上,就是将要逐步放弃原先对IPO定价的限制指导,最终听任市场来定个高价。
而这样做是十分错误的,一定会发出很多很高价格的新股。一是:会让众多中小投资者承担很大风险,甚至严重亏损(新股改革后,他们的中签率会大大提高)。二是:过度地比原定价高2倍地让新上市公司圈走大笔资金。三是:减少新公司上市数量,上市募的巨资用不完,未上市的公司再等,多年嗷嗷待哺,无法募资,造成企业贫富分化。
世界上并不是赶时髦的一切都好。比如:中国在实体经济与改革中是越开放越好,但在人民币未完全自由兑换时,证券市场随意加快开放,就会严重损伤我国的民族利益,伤害很重,危害很大。
市场化定价在我国现阶段是荒谬的,等于2-3倍地给新公司拱手送大批资金,合"法"不合理,将高价圈钱造成的风险留给中小投资者,最终又会严重伤害证券市场。这件事2001年在洋顾问梁定邦关心下,试了10个月,终于失败,草草收场。何以现在又要重犯呢,难道是健忘了吗?
我们大家一起回忆一下当时的情况及教训:
一、
梁定邦们2000年市场化定价改革浪费巨资521亿在2000年6月30日上海证券报上发表了梁定邦们《新千年开始之际的中国资本市场》一文,极力倡导引进市场化发行新股。当时管理层认为只有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市场问题",股市的一级市场发行价格才会逐渐放开,而这个定价将会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并且一二级市场差价大的情况会逐渐改变,同时二级市场的价格才会走向"合理",才会将新股收益率降下来,并驱赶专打新股的6000亿资金进入二级市场。
众所周知,此次改革拖拖拉拉进行了10个月便夭折了。从2000年1月开始实施,2001年10月便被废除,回归到原来的控制市盈率的做法。
新股发行的市场化导致新股发行的市盈率被一路稳步推高,直到闽东电力以88.69倍的市盈率水平刷出历史最高价。2000和2001年是资本市场筹资高峰期,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33.95倍和31.88倍。市盈率节节攀升,一二级市场的差价却并未缩小。以2000年新股发行市盈率前十名的股票为例,这十个股票的差价平均为134.12%(见表1)。巨额差价的存在,使大量资金仍然*****在一级市场。同时,由于新股发行节奏的不均衡,不少资金频繁往来于一二级市场之间,导致二级市场股价的剧烈波动,增加了股票二级市场的风险。这些隐患终于在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所引发的股市垂直硬着陆中显现,几乎所有按市场定价发行的新股都跌破了上市首日的收盘价,甚至有不少跌破了发行价,几千万股民承担了高价发行的巨大风险。
据统计,2000年1月至2001年10月的市场化定价尝试,使196家上市企业的股票募集资金总计1391.32亿元,多募集资金521.33亿元(如果按照相应行业的合理市盈率水平计算,其合理募集量应为869.99亿元)。也就是说,如果不实行市场化定价,这521.33亿元可以为314家急需发展的大中型企业使用,可以为更多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由于资金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大多数获得超额资金企业在低效率地使用资金,具体体现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