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2.eastmoney.com/090107,997523.html
董登新:超级垃圾重组游戏何时休?
www.eastmoney.com 2009-01-07 13:31 董登新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NASDAQ既有一年退市300家的气势,更有一年上市500家的胸怀!1996年底,NASDAQ共有上市公司5556家,可如今它却只有2945家上市公司(2008年11底的数字)。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优胜劣汰”,这就是股市应有的“大浪淘沙”的气魄!股市绝不是大锅饭,更不是收容所!这也是中国为什么要尽快推出创业板和OTC的理由。
18岁的中国股市,如今已*****了一批超级垃圾股(即资不抵债,净资产为负数),虽然长期微利或亏损,而且技术上早已破产,但它们仍然毫发未损,照旧神气挂牌交易,反正丝毫也不肯退市。人们不禁会问:为什么垃圾公司死也不退市?凭什么?因为股民愿意为这些垃圾公司肮脏的“壳”而买单!因为这一肮脏的“壳”实在是太珍贵了,毕竟还有数不尽的优质公司正在中国证监会门口排队,等待审核上市的机会,时间漫漫,机会太少,有的公司甚至已经等待了快十年了,尤其是创业板推出遥遥无期!
上市指标难搞定,上市程序太繁杂。这是许多场外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愿意花血本“买”壳(其实是很肮脏的“壳”)一赌的真正原因。因为买壳上市或造壳上市也许是最省事、最刺激的游戏,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么,究竟谁是这只可爱的“羊”呢?
在此,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中国股市最牛的垃圾股——ST科健(000035),“永不退市”就是它不倒的信条!虽然此次重组耗时将近一年半,而且最后无果而终,但它仍将不会退市,因为重组是它不灭的希望。为此,笔者认为,ST科健(000035)应该算得上是当今中国股市的“不死鸟”!
2007年7月24日,严重资不抵债的ST科健宣布,因正在协商重大债务重组等事宜,公司股票开始停牌。直到2008年3月26日,公司正式宣布了所谓的最终重组方案,公司股票同时恢复交易。然而,又半年后,2008年10月10日宣布该重组方案失败。
ST科健究竟为何物?我们不妨粗略回顾一下它的简短历程。
ST科健,原名中科健A;上市时间:1994年4月8日。上市第二年便赤裸裸地亏损!
年度亏损记录:1995年、1996年、1999年、2004年、2005年
截止2007年9月30日,ST科健目前负债累累(算术题):
(1)总资产=4.08亿元;总负债=17.87亿元。
(2)资产负债率=438%!如此畸高的资产负债率,却还能存活不死,真奇迹!
(3)净资产=-13.79亿元,即严重“资不抵债”,早该向法院申请破产!
(4)每股净资产=-9.19元,即公司净资产不仅跌破面值,而且股东已成债务人!
(5)账面累计亏损=-16.33亿元,这是公司历年亏损滚存下来的一笔巨大的“负”财富,它必须由未来的股东承担!
(6)每股未分配利润=-10.8847元,这一亏损黑洞需要以后若干年的每股正收益来填平!这将意味着未来的股东在若干年内将只出资不分钱!
(7)到期无法偿还的贷款本息=31.4亿元(讨债人:21家金融机构)!也就是说,将ST科健全部资产卖掉也只值4亿!如果要还清另外的27亿贷款,就只有再找股东要钱了!
事已至此,我想,ST科健是不愿独活的,但它也无法死去!因为如果ST科健破产死亡,则31.4亿的贷款本息就会自动转变成银行的“不良贷款”,银行怎么办?大小股东和股民怎么办?股票变废纸?地方政府也深感此事责任重大,本地公司退市也不光彩,因此,当事人各方均不允许ST科健如此轻易地“离开人世”!
于是,当事人各方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开始自发地行动起来,自救行动就此展开。2007年8月,在深圳市政府和深圳市银行同业公会的“领导”下,ST科健与21家金融机构共同设立“债委会”,积极展开了垃圾重组的“自救工作”。为此,债委会首先画好完美的重组“路线图”,然后“按图索骥”,待价而沽。“自救”的基本思路很简单:先找买主,再借机实施“债转股”。
大牛市中的垃圾重组,水涨船高,艺高人胆大。2007年9月5日,债委会初步选定两家战略投资者,准备推进下一步重组工作。几经挫折,又经过半年折腾,2008年3月26日,ST科健终于正式发布了最后的重组方案:《公司董事会关于重大资产重组暨非公开发行股票购买资产预案公告》,并决定由浙商民企“同方联合控股”入主重组ST科健。
重组操纵方:21家债权机构(若放弃重组之希望,则31.4亿贷款绝对打水漂!)
新东家:浙商民营公司——“同方联合控股”(通过“买壳”方式实现上市梦想,因为中小板排队无门,创业板上市遥遥无期!故愿付此代价买壳上市)
ST科健重组的基本游戏规则:不需要任何钞票,或者说重组不涉及现金。本次重组行为当然不能是“空手套白狼”,其大体流程如下:
(1)ST科健现有总股本1.5亿股。
(2)ST科建向新东家定向增发5亿股,但新东家不用拿钱,只需用实物资产置换购入这些股票即可。
(3)新东家将自家旗下的5个房地产公司(自我估价为24.8亿元)置入ST科健,并换取定向增发的5亿股ST科健股票。
(4)作为接受重组的前提条件,新东家必须将所获5亿股股票中的1.1亿股无偿地赠送给21家债权机构,则21家债权机构放弃31.4亿元债权。这叫“债转股”!
(5)在重组完成后,ST科健的总股本将由1.5亿股增至6.5亿股,新东家持有3.9亿股,占总股本的60%;21家债权公司将持有1.1亿股,加上原持有的6460万股,21家债权机构共计持有1.75亿股,占总股本的26.9%;此外,公众实际流通股占总股本的比重则由原先的51%被稀释至13.1%。
(6)按上述加减法计算,若重组后的ST科健复牌,只有当股价上涨到17元以上时,21家债权人的31.4亿元债权才可能全部收回。如果再继续上涨,则21家债权人作为新股东就有得差价赚了。如果真是如此,则21家债权人就是最大的赢家了!
与此同时,新东家不需要任何真金白银,也不用掏一分钱,只需要主观“估算”一下自己旗下的5个房地产公司,就可以名正义顺地将ST科健纳入新东家囊中,“更名换姓”为新东家自家的了!董事长的位置当然也是新东家的啦,这就叫“造壳上市”!于是,新东家也成为了这一游戏的最后大赢家!
试问诸位:既然重组操纵方与新东家都成了大赢家,那么,在上述加减运算游戏中,究竟谁是输家?谁是最后的买单者?答案当然是“市场”!这样的答案太抽象了!应该说是:股民!(因为只有股民才是最终的接棒人!)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随着2008年大熊市不断地朝纵深方向发展,“同方联合控股”的掌门人——朱志平的身份突然有变。2008年10月8日,ST科健收到同方联合控股函件,函件称“现我公司法定代表人朱志平已取得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签发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鉴于此变化,公司委托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就本次拟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之一的自然人朱志平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非公开发行对象资格事宜出具法律意见。
2008年10月10日,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出具了“关于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对象合规性的法律意见书”,其结论意见是:自然人朱志平已于2008年3月27日取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并注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后,其作为投资者的身份也由境内投资者变更为境外自然人投资者,其作为境外自然人投资者,已不符合有关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对象的规定。因此,其不符合作为科健股份本次拟非公开发行股票的发行对象资格。鉴于上述事项在一段时间内无法解决,本次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将中止。公司承诺3个月内不再筹划其他重大资产重组事项。
2008年10月20日,ST科健发布澄清公告:传闻事项“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深圳办事处已将包括对中国科健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珠南方贸易有限公司,深圳科健营销有限公司的共计1. 88亿元债权在内的资产包委托北京产权交易所进行处置”属实。传闻事项“由于华融资产曾加入‘一致行动’的ST科健债委会,此次其单独行动或许表明,ST科健资产重组,债务处置面临泡汤”不属实。
至此,一场垃圾重组的“闹剧”水落石出,并最终以失败收场。所谓“闹剧”,因为就在ST科健重组方案正式公布不到两天时间,“准”新东家的掌门人——朱志平却变身为香港永久居民。即便如此,在当事人围绕这一重组方案忙乎半年后,却突然宣布他是“境外自然人投资者”!这是谁的荒唐?还是谁的无知?当然,也许是“饥不择食”!
试问诸位:中国的超级垃圾上市公司为何全都不肯退市?其中奥妙大家又是否能看出个一二三呢?说白了:债权人不让垃圾股退市,是因为他们希望通过重组游戏让股民最终还债!为此,笔者认为:垃圾股重组后仍是垃圾!
政策主张:中国应该尽快推出创业板和OTC,构建多层次股票市场,让IPO市场化,改革退市制度,让所谓的“上市指标”或上市公司的“壳”一钱(文)不值!只有这样,垃圾才能成为人人唾弃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