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上市公司是壳。壳虽掏空,但可以用来当容器……正当诸多民营企业纷纷上市之际,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眼下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调子:上市公司*ST信联很可能在今年成为浙江首家退市的民营企业。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的它,在政策、市场都日趋完善的今天,退市原本不稀奇,但在退市的背后,却有颇多耐人寻味之处。
*ST信联披露的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根据有关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自2005年1月31日起暂停该公司股票上市。早在三年前2001年证监会浙江特派办发现:信联股份2000年有笔2亿元的资金出借,但未经股东大会同意,也未进行过披露,要求限期整改。但公司在其后的整改报告书中却并未对此做出解释。几位了解该公司的知情人士都认为,信联股份并不是倒在政策下,而是“被一些败家子给‘掏空’了”……[
以首家披露年报的ST公司———*ST信联为例,资料显示,公司2004年度巨亏1.56亿元,已经是连续第三年亏损。公司从2005年1月31日起被暂停上市。公司董事会虽然表示将采取各种措施,力争股票恢复上市,但目前暂无实质性重组方案和相关具体措施。根据公司目前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2005年上半年能否实现盈利存在不确定性,公司股票存在被终止上市的可能。据统计,截至2月22日,沪深两市共有13家ST、*ST公司披露了2004年年报,其中包括个别已摘帽公司和目前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年报显示,尽管多数T族实现盈利,但主营业务和财务状况出现根本好转的为数不多,大多数公司演绎的是“帽子”戏法……
*ST信联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浙江二轻轧钢厂,1996年公司改制后发行上市。由于轧钢生产规模偏小,公司面临生存危机,于是寻找新的主营突破口。1999年,正值网络发烧,上海声广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受让公司原第一大股东浙江省手工业合作联社持有的部分法人股5140万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公司剥离钢铁业务,进军有线电视网络,先后出资5亿元左右收购上海声广控股公司、深圳声广实业公司旗下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就这样,经过重组,公司一度成为股市中有线网络股的龙头,股价在2001年最高涨到了26.97元。然而,由于国家广电总局此后出台了清理进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系统外资金的规定,信联股份的有线电视网络梦成了一枕黄粱。到2002年底,公司陆续退出有线网络领域,当初以24778.27万元进入,退出时只收得8078.99万元,亏损近1.7亿元,从此迈上亏损之路……
证监会一直都在强调现金分红,并且于去年12月出台了《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上市公司应实施积极的利润分配办法”,并把上市公司的现金分配与再融资结合起来。而随后又在对2004年年报的要求里作出规定,上市公司不进行现金分红的,应详细说明原因。如此一来,这就使得现金分红成了上市公司利润分配的主流。而在这先行公布年报的12家公司里,有10家公司提出了现金分红方案,仅仅只有*ST信联和风神股份两家公司向投资者交了白卷。而作为*ST信联来说,已经是连续三年亏损了,公司面临着暂停上市的命运,因此,该公司即便是想向投资者“拔毛”也无毛可拔了。如此一来,这身上有毛却不向投资者拔出的“铁公鸡”就只剩下风神股份这一只了,于是,这风神股份也就因此而成了2004年年报里长出的第一只“铁公鸡”。
有位知情人士指出,当初省里、市里对信联股份是很支持的,还专门就企业迁建补偿了大量土地,信联股份还专门成立了控股95%的浙江信联房地产开发公司。但是就在2001年年初杭州房地产行情转好之时,信联股份借口说“管理不善”以很低的价格转让了85%的股份。但在去年,该房地产企业被评定为二级房地产企业。如果说上述措施是为了集中精力发展有线网络主业,那么在2002年“触网”遭遇政策瓶颈之后,公司高层宣布进入前景渺茫的体育产业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当时,公司表示在2003年至2007年分期投入5000万元支持中国的围棋产业,并且宣称,“高层爱好者众多”。按说公司退出烧钱的网络产业,亏损应该会减少。但之后*ST信联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02年亏损7500多万,2003年又巨亏3.4亿元,平均每股亏损1.92元。2004年末已高达100.88%。2001年证监会浙江特派办发现信联股份2000年有笔2亿元的资金出借……
ST信联早期投资的重点是被认为朝阳产业的有线电视网络,但受国家政策制约,只充当了匆匆过客,未能进行长期经营。1999年,公司剥离钢铁资产,出资5880万元受让湖北有线电视网络49%的股权;同年,公司出资1.3亿元间接投资长春有线网络;2000年公司出资2.4亿元收购武汉讯宏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拥有河南中原有线电视网络和山东枣庄有线电视网络两块网络资产。然而,缺乏政府支持的ST信联在有线网络业务上并不得志。到了2003年4月,信联股份增发不成,却欠了一身债(主要为增发项目过桥贷款)遭银行集体追讨。拿什么来拯救信联股份。这个问题,已经到了不允许再找不到答案的时候了……
证监会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以公司资产为本公司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但是,从那以后,建立在关联交易基础上的关联担保并未令行禁止,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信息披露的滞后给瞒天过海的关联担保帮了忙。2001年7月信联股份为关联公司湖北声广实业的银行借款1500万元提供担保,2002年7月上述银行借款展期后还继续为该笔借款提供担保。信联股份的上述担保事项明显违反了上述规定,而信联股份非但未及时披露上述重大担保事项,直至上述担保涉及诉讼时,才于2003年5月15日披露上述对外担保的情况。遗憾的是,这样的事绝非个别。
“信联股份是个先天不足的上市公司。”信联股份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丁渭文在杭州信联股份总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信联股份是一个轧钢企业,虽然其效益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钢铁热潮中尚好,但规模却较小,年产量不足20万吨。“在冶金行业只是一个车间。”丁说。1996年年初,信联股份成功上市,募得资金1.1亿多元,但恰逢国家开始对钢铁行业进行整顿,信联股份处于关停并转之列。事实上,信联股份一上市处境就已岌岌可危。从1996年到1998年,信联股份在行业整顿中苦苦支撑,不过在账面上仍然保持了每年数千万元的利润。但在1998年,信联股份撑不下去了……可为什么支撑到如今呢?传闻说,背后有巨大人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