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田利辉:中国金融改革与货币政策
三水股民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9872
精华: 48
发帖: 4247
在线时间: 12811(时)
注册时间: 2007-10-05
最后登录: 2025-07-0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田利辉:中国金融改革与货币政策

田利辉:中国金融改革与货币政策

2007-07-30 文章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录音整理)

    很高兴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交流关于中国金融改革与货币政策方面的知识。今天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金融体系的构成。二是我国商业银行的问题与改革。三是我国货币证券市场的发展。四是我国货币政策的现状和评述。五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和展望。



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从1978年开始了一轮市场化的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一步一步地迈来,走得最慢的就是金融改革,金融改革可以说是步履沉重。说金融两个字好像离我们很远,但实际是一点都不远,打开腰包一看里面全都是和金融有关的东西。如果非常简单地把中国拿到世界上来看,我国金融体制的中国特色就是银行占绝对主导作用。在发达国家中银行的地位有强的,也有稍微弱一些的,但他们的股票市场占主导作用。在三年前,我国有90%的钱在银行里,而且是在国有独资银行里,所以银行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刚才说了我国的融资体系中有90%的钱在银行性金融机构中,还有剩余的10%在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中。

在银行性的金融机构中,有中央银行,谈货币政策实际上就是在谈中央银行的管理权限。中央银行就是制定金融政策的银行,它不是我们存款的银行,而是银行存款的银行。这个中央银行在很多国家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当然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体系之下的。我国过去的中央银行主要是做钞票发行、给财政部做一些记帐之类的工作,现在中央银行正在向现代化的中央银行转变,但是它的一个巨大的问题是它还是在国务院体系之下的,这个东西有利有弊,有弊的一点就是中央银行的一些行为存在着一些非市场化的方面,它是银行体系的核心。

银行体系真正和我们打交道的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是办理存贷业务的。现在把银行的功能进行分离了,办理普通存贷的叫商业性银行,另外一种叫做专业银行,把政策性贷款业务等从商业银行中分离出来。专业银行是集中经营指定范围的业务,提供专门*****。它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农业银行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上市,原先有关扶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另外成立一家新的公司,叫做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的定位就是赚钱、追求利润。

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包括保险机构、信用合作社、消费信用机构、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

简单来说我国的金融体系机构由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构成,银行性金融机构占到了国家的钱的90%,而这其中的70%又由商业银行所占有,商业银行中最大的四个巨无霸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这是真正的过去的国有独资银行,它们做好做坏对于我们经济能否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能否蓬勃向上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四家银行在上市之前都是国家百分之百的持股。



刚才和大家简单的打开了一下我国金融机构的画卷,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银行改革史。1978—1983年是初创恢复期,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都是在这一段时期内成立的,当时它们只是财政部下属的机构,政府并没有把它们真正当成企业来看,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巨大的问题就是银行的坏帐,如果拿股份制改革和上市之前我国银行坏账的数字放在世界地图上来看那就是触目惊心。如和1997年出现亚洲金融危机时几个东南亚国家对比,当年亚洲金融危机出现的真正的问题就是那些国家的金融体系出现了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其混乱的公司管理制度,而其中最直接的问题就是银行坏帐太多。银行实际上就是一个中介机构,将它的存款再当作贷款借出去,从而赚取其中的差价,在我国银行的主要来源就是这个差价,而由其附加服务所创造的利润很少。银行的坏帐是怎么来的呢?银行主要靠存贷差价来赚取利润,但如果银行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了,如公司破产、倒闭等,那这些贷款就成了坏帐。当年索罗斯就是看中了东南亚的这些国家的银行坏帐太多了,从而发动了进攻,导致银行破产,进而导致更多的企业破产,有人说,亚洲金融危机是索罗斯预谋的,这是不恰当的,顶多说索罗斯是苍蝇,必须得有缝的蛋苍蝇才能发起进攻,索罗斯只不过起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真正的原因就是因为银行的坏帐太多了。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泰国银行的坏帐高达28%,根据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2000年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公开宣布中国的银行坏帐数字是28%,和当年出现问题的泰国不相上下,比韩国、菲利宾、马来西亚严重多了,唯一比苏哈德家族控制下的无比黑暗的印度尼西亚好一些,当时印度尼西亚在发生金融危机前坏帐比例是40%。

现在国外有两种流派,一种是“中国威胁论”,说中国不停地将超过所有的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国,从而对别的国家造成威胁。而另一派学者认为是“中国崩溃论,”他们认为如果中国出现问题的话这13亿人民怎么办,将给世界上带来沉重的灾难。当然我们对这两种观点都不赞成,我们说发展当中哪能没有问题,有问题就要认识到问题,更正问题。对于银行坏帐也是如此,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事物总是有两面的,一面是欣欣向荣,另一面则是问题重重,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责怪,那是因为文化大革命给我们留下的问题,说是历史问题、文化问题,唯独这个银行坏帐你谁也别怪谁,它就是改革开放的问题,是改革开放的副产品,这个话很不好听,但这是一事实,“人无完人,赤无足赤”,它的主流是好的,但肯定也有缺点的地方,这个缺点就是银行坏帐,根据数字计算,有5万亿钱统统都坏掉了,就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坏掉的。假如有73%的人都到银行去提款,那么银行将会破产,那其余的27%的人将身无分文。如果当年金融危机时,我国的金融市场完全开放了,人民币实行完全的自由汇率浮升,那后果不堪设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早就看到了,也一直在采取措施改正。1994年我国颁布了《商业银行法》,非常明晰地指出银行就是企业,就是要创造利润,银行开始了商业化的道路,而之前都是作为政策性银行而存在。商业化之后就市场化,市场化执行一段时间后就实行内控机制,这个内控机制非常严格,现在很多企业去银行贷款难多了,特别是民营企业,银行也焦急,它手里的钱贷不出去,就不能生钱,就会亏本,但是它害怕放出去的贷款收不回来。内控机制后才实行了现在这一拔银行股份化的改革。

在股份化改革过程中为了解决历史遗留坏帐过高的问题,专门成立了一些公司把坏帐剥离出去给它们,如信达,华融等四个不良资产管理中心,这对于四大银行来说是好事,最起码坏帐存量减少了。但是就怕旧的剥走了,新的又来了,国家哪有这么多钱去剥这些坏帐呢。另外银行的利润来源不合理,它的利润主要靠存贷利差,这部分收入占了银行利润的90%以上,而靠其服务获得的收入不足10%,这种利差不是创造性的收入,而只是一种变相的税收,是强加给普通存款人的一种变相税收。为什么出现利润来源,不合理呢,因为经营模式僵化,公司治理水平低下,那么就要改革,改革就要有商业化、市场化、股份制改革,从这些年的历史程度来看,银行的坏帐比例是逐步下降的。

刚才讲的是现象,存在这么多的坏帐,那么究竟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企业还不起钱,企业贷款后却无力偿还,所以造成银行的坏帐,银企关系是扭曲的,有些蓬勃发展的企业急需投资却贷不到款,而有些企业却拿着贷款到处乱花,这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遗留后果,是由计划、行政及国企违约等原因造成的。银行不是真正的企业,而只是政府下面的一部分,从而造成了政府一手拿着银行,另一只手拿着企业,所以我们说过去中国的银企关系是扭曲的。

对于坏帐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应该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去看,有问题就有很多防范问题的方法,我们现在有很多坏帐,但这个坏帐并不是说绝对意义上的拿不回来的,有一部分是可以收回来的,银行也可以使用利润把坏帐慢慢地平掉。在目前这个情况下,我们仍然是在国家控股下的金融市场。现在我来和大家回顾一个案例,我们通过这个案例来理解一个为什么有这么多坏帐,政府怎么去监管,从而减少问题的发生。

这个案例就是中国蓝田的案例,这个案例的制造者是瞿兆玉,也即中国蓝田的老总,他创造了一个企业家的奇迹,他让他的企业在五年的时间里暴涨了十四倍,让它的净利润一下提高了八倍,从而创造了蓝田奇迹,但是被一个学者刘姝威的一个发表在内参上的六百字的豆腐块文章击垮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这个案例。

蓝田“一只鸭子一年的利润相当于生产两台彩电,”瞿兆玉的一句话成了中国资本市场上最为经典的谎言,当然,蓝田股份也因造假而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1948年出生于洪湖市瞿家湾的瞿兆玉,20岁那年入伍,在海军服役。转业后曾担任沈阳电信局宣传部长、沈阳行政学院副院长。随后,瞿兆玉“下海”,创办了三家企业:1987年成立的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1988年成立的沈阳市新北制药厂以及1991年成立的沈阳莲花大酒店。

1992年10月,经沈阳市体改委批准,这三家隶属于沈阳行政学院的企业用其全部资产发起设立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形成总股本6696万股,其中用1828万元国有资产折成的国家股1828万股,委托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用3525.6万元企业法人资产折成的法人股3525.6万股,由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持有(公司称其为集体性质,法人代表瞿兆玉);向企业内部职工定向发行1342.4万股。蓝田就是瞿兆玉的小名,公司名称正是由此而来。

1995年12月,公司国家股1828万股由沈阳市国资局划拨给农业部持有。1996年5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蓝田股份用从农业部拿到的流通股额度,以每股8.38元的价格,向社会公开发行3000万股,形成了公司上市时的9696万股的总股本。其中,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占36.36%,为第一大股东;农业部占18.86%,为第二大股东;其他为内部职工股和流通股。蓝田股份头戴“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企业”光环,以“中国农业第一股”举起了“中国农业产业化大旗”。

1996年,公司用发股募集资金投入全资子公司洪湖蓝田水产品公司17700万元,瞿兆玉的弟弟保田任该公司的法人代表;投资联营公司洪湖大湖公司3696万元,占股份48%。1997年底,第一大股东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以实物资产参加配股,注册资金2500万元的洪湖市香檀河养殖场因此成为蓝田股份全资子公司。一起成为蓝田股份全资子公司的还有中国农业物资供销总公司(注册资本401万元),它是第二大股东农业部参加配股时出的资产。1999年4月,为落实中央有关脱钩的文件精神,农业部将所持蓝田股份18.86%的国家股无偿划转给湖北洪福水产股份有限公司。

1999年上半年,蓝田股份第一大股东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把注册地从沈阳迁到了湖北洪湖,名称变更为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法人代表仍为瞿兆玉。同年8月9日,保田从瞿兆玉手中接过了蓝田股份董事长的位子,瞿兆玉只任总经理。随后在2000年1月5日,蓝田股份发布公告,公司住所已由沈阳市迁入洪湖市瞿家湾镇,同时公司名称已由沈阳蓝田股份变更为湖北蓝田股份。

至此,蓝田股份不但实现了大股东向湖北洪湖的转移,也实现了公司向洪湖的转移。

“衣锦还乡”的 瞿兆玉用“农户+公司”的经营方式,将瞿家湾农民的土地、鱼塘和房屋都变成蓝田的资产,而农民则摇身一变成了上班下班的职工。经过3年的运作,一个拥有30多万亩洪湖水面、2700多亩耕地、20000多名职工,包括蓝田工业区、蓝田农业产业基地、饮料厂等20多个项目的蓝田帝国在洪湖岸边诞生了。这就是红极一时的“蓝田模式”。一时间,蓝田股份成为了农业产业化的榜样。

1999年8月,湖北省有关领导在蓝田洪湖基地主持召开了“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暨农村政策座谈会”上,正式树起了这面旗帜。

自1999年10月开始,蓝田股份就已经因申报上市材料作假而受到证监会处罚。由于几次配股遭到拒绝,瞿兆玉便将目光转向银行。按照瞿兆玉在与刘姝威交涉时的表述,涉及银行至少包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6家。而其融资的方式,仅仅以15925.332万股法人股反复抵押,蓝田竟然得到了30亿元的银行贷款。瞿兆玉曾不无得意地称:他同各大银行的一些负责人“只有一根电话线的距离”。由此造成了巨大的蓝田“贷款黑洞”。


前面我们谈到了我国的银企关系是扭曲的,银行有一系列问题,按照以前所做的研究的一系列数字可以得到一个结论是我国的银行商业化、市场化之间那个扭曲的银企关系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现在又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海外上市一窝蜂,在这短短的几年当中,除了农业银行外其它大的银行都上市了,而且特点是海外上市,先在海外上市然后才回到国内的。做学问研究经常要讲究时间足够长数据足够多才能说一些话,像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上市年限尚短,我们可能还没有办法得出一个很明晰的结论,但有一家银行上市时间比较早,这家银行叫做中国银行香港分行,也就是中银香港。就像我国的改革开放上以深圳、珠海为试验一样,我国国有银行的海外上市也是以中银香港为试验田的。而中银香港这里有很多很有趣的、很曲折的故事,行长刘金宝进了监狱,周正毅与此相关,再往下一查上海是另一个公司的事,再往下一查其它几个副行长也纷纷进去了。中银香港在2000年就开始重组,它原先是百分之百的国有银行,在2002年6月上市,这是真正的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引起了海外投资界的巨大关注和怀疑,它的上市开始时期是非常艰难的。重组的过程就是银行绩效提高的过程,治理上升的过程,管理提高的过程。在中银香港上市之前就有人出了问题——梁小庭,上市之后过了一两年又有人出了问题——刘金宝,再过一段时间两个副行长又出了问题——朱东、丁燕生。刘金宝曾是中国金融界的骄傲,当年上海市的十大杰出青年,非常出色的外汇操盘手,又把中银香港十二个公司整合在一起,这是很难的,原先是中银上海分行的行长,上市后担任中银香港的行长。刘金宝出事后,董事会马上成立了一个专责委员会调查此事,并及时公开结果,公布信息,所以它的股价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下跌,反而是大家看到公司董事会如此高效透明反而使股价涨上去了。这个专责委员会全部是由专业人士组成,其中包括梁定邦,朱镕基当年花了一块钱请来的。后来紧接着两个副行长朱东、丁燕生又出事了,原因是私分小金库被发现了,这时股价是应声而落,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有效率的证券市场它的股价的表现和相对应的企业经营状况、管理状况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时候中银香港再次由董事会出手,及时调查,公布调查结果,然后进行改革,有问题承认,有了问题处理问题,一进行改革股价就慢慢又回去了。

对于香港那边的国际投资来说,他们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金矿,这个金矿叫做中国银行业,他们突然意识到中国的银行业是可以做好的。中银香港在2000年6月份上市到股价翻一翻是在第二年的二月份左右。中银香港在上市之前的坏账率是11%,上市之后是8%,后来逐年下降到1%,而相反其利润率、总资产回报率在上市之后是在逐年上升。中银香港在上市后仍然是国有控股银行,并没有由外来资本控制。中银香港实行海外上市后有了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它由一个当年比较落后的银行一跃成为香港中非常出色的银行,所以说我们银行是有潜力做好的,最关键的是如果能把这个方向搞对,公司治理搞对,机理约束搞对。企业是这样,政府的各个方面也是这样。所以下午为什么要谈这个案例,第一必须认识到问题,第二问题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只要我们把它重视起来,我国的金融是会欣欣向荣的。



什么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或者货币当局利用各种金融工具通过货币的存量调整总需求,进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市场经济就是由钱来支撑的,货币这个交换工具是非常重要的。货币政策一般是由三部分内容构成:1、货币政策最终目标。2、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3、货币政策工具。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问题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在国务院机构下面,不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所以它的很多货币政策做的不是真正的市场化货币政策,有时它是直接为这一阶段政府目标服务的。

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所谓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是实现最终目标而选举的中间的辅导性金融或经济变量、行为控制和调整对象和信息反馈工具,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国内信用增加、利率指标、股权收益指标、控制通货膨胀等。

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基础货币、超额储备、自由储备、货币市场利率等。

三、货币政策工具:利率政策、再贴现政策、法定存款准备政策、公开市场政策等。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有:1、直接信用控制:信用分配、直接干预、流动性比率、特别存款等。2、间接信用控制:道义劝说、窗口指导、消费者信用、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等。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包括内部传导机制、外部传导机制。

中国货币政策分析

(一)中国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经验与教训:不要出现大的通货膨胀,实现币值物价稳定。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与协调:财政支出要与货币政策相配合。

(三)我国近期货币政策目标:控制通货膨胀率。



近期货币政策的操作: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二、充分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

三、上调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

四、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

五、进一步加大信贷政策引导机制;

六、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七、加强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人民币升值。

股市这段时期的暴涨和这段时间的货币过多,其中绝大多数货币是我们自己的,有直接的关系。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说中国股市是泡沫,结果造成当天股市暴跌,现在又有很多人和机构在喊中国股市现在是泡沫,但是真的有泡沫吗?一月份的时候沪指大概是2500点左右,现在是4000点的时候,但是人们突然发现在股市在4000点的时候性价比反而2500点时高,也就是说在4000点的时候股市泡沫比在2500点的时候要少,性价比这个东西在股票上就叫市盈率,市盈率上升了,所以他不说话了。要照我说中国股票还完全有上升的空间,现在这个大牛市是不该在5月30号突然来那么一下子的,不该强行让它进入到那么一个疲软的弱市状况的,但是放心,中国股市又会涨回去的,只要大家慢慢认识到一点。

近期相关政策:

上调货款利率

上调存款准备利率

上调股票印花税

增大QFII额度

中国移动、石油等海归

股票的价格是由企业将来的盈利决定的,金融的本质说白了就是两句话:现在的一元钱永远比将来的一元钱更值钱。确定的一元钱永远比不确定的一元钱更值钱。一个是货币的时间价值,一个是货币的风险议价。所有的坏消息出尽了那就是好消息,所有的好消息出尽了那就是坏消息,这是一个期望的过程,每次央行上调利率的时候股市开盘时肯定是一条大阳线往下跌,但到收盘时大家都觉得坏消息出尽了,于是恢复信心开心买进,所以股市又涨回去了。所以央行每调一次信息,股市就往上涨一回。

现在政府的潜在调控手段还有:改变银行利息税,开征资本利得税,开设股指期货。无论哪一项都将对股市产生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股民的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我个人认为银行利息税不应该变,而应开征资本利得税。台湾当年的股灾就是因为政府突然出台了资本利得税,所以股市里的人们害怕,害怕股市疯狂上涨的时候政府真的会出台资本利得税的政策。这是说的中国股市的现在,要弱势一段时期,未来方向是一个非常灿烂的方向,现在的股价不高,还有上涨的空间,但目前还有几个坑,一不小心就会跌入其中。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个时代放在世界来讲是第三次革命即数字革命,这次革命的影响是非常持久的,是始无前例的,我们有幸在我们政治变得开明了,政府变得强有力的时候赶上了这个好时代,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一步一步往前进。在这样一个时代下,你就不会感到奇怪股市在不断的创造新高,因为股票买的是未来,看准了这是一个有潜力的企业买了它的股票,你就会随着他的增长而增长,你就会分享它的增长成果。

我国股市这一轮复兴,这一轮大牛市是在实行了股权分治之后的,我们现在处在中国股市的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当年开设股市,现在大力提倡的是“国退民进”只要国有股退得公开、公平、公正、能够让国家财富增加,用于发展其它事业。第二次革命做存量革命,它直接推动了这一轮大牛市的前进。在目前这样的形势下,我个人认为没有理由不涨,如果你错过了去年那一拔行情,今年还会有,牛市还会继续,光明前途就在前方。

大方向是好的,但是有个公司治理问题在那里,中国股市真正有一个长远的发展,它有一个明确的前提,是我们法治环境的完善,真正中国能够做到持续发展,可持续的高速增长,真正中国要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强国,东方的龙再一次飞到世界的星空上面,我们所需要的一个最根本的东西,是法治社会,是公开、公平、公正的法治社会,这是保证我们证券市场大步发展的前提,这是保障我们企业蓬勃向上的前提,这是保障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感到幸福、欢乐、互助、友爱,达到一个和谐社会的真正基础。


   
相关附件: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在写长篇帖子又不马上发表,建议存为草稿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