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在浪费谁的资本?
在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什么动力促使公司的领导层去进行企业发展创新,因为他们的权力来自政府任命,这就使得他们身份是“官员化”,以“官员化”来经营企业,其结果是导致证券市场风险加大,使股民获利愿望落空。
政府虽然想通过控制国有股而控制国有企业,但这只是名义上的控制,因为当国有企业负债累累时,政府控制的只是一个空壳,而且一些上市公司正是利用政府对国有股的控制,获得政府的优惠政策,瓜分社会资源,获取自我利益。同时把责任、风险推给政府,政府最后面对的还是亏损累累的上市公司。
每当到了年终,这些亏损的上市公司为了向投资者有一个交待,只好掩人耳目,采取突击措施,改变公司资产结构,改变公司账面资产,以求蒙混过关。
如渝钛白,该公司出现三年连续亏损后于1999年7月开始实行“特别转让”。1999年中期,公司继续亏损8900万元。眼看1999年又是扭亏无望,这家多年巨额亏损,严重不抵债的公司仍想在证券市场作最后挣扎,在各方投资者的指责下,有关部门不得不对该公司采取巨额不良债务剥离。
渝钛白董事会于1999年11月16日发布公告:占总股本57.36%的第一大股东重庆国有资产管理局拟将其持有的7456.52万股,以零价格转让给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
像渝钛白这样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按照公司法有关规定,应该停止其上市,但却受到有关政府部门关注,仍希望通过资产重组,让它逍遥自在地活着,然而这种活着的背后又会有多少资源被浪费,被扭曲?
本来政府是希望国有企业上市募集资金,以解决国有企业的困境,可一些企业在千方百计获得上市资格,募集到资金后,并没有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相反一些亏损累累的上市公司,还要靠政府拿钱去救活他们。
如鞍一工,这家公司的前身是鞍山红旗拖拉机制造厂,是一家老牌国有企业。1994年1月,该厂主体部分改组,成为辽宁机械行业最早上市的股份公司。
但这家公司上市后,并没有按股份公司的要求,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相反停留在老一套的经营思想中。该公司还贪大求洋,在募股资金之外,又贷款6亿元进行规模巨大的技术改造,结果项目不能如期投产,投产后效益又远离预期,致使公司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1998年该公司主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6.6%,营业亏损增加12.7%,是靠政府补贴1718.3万元,才改变了危急局势。但1999年上半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再度下降28.1%,营业亏损再增加62.6%,政府再度补贴3271万元,可经营情况仍在不断恶化。
据悉,为了救活鞍一工,政府部门成立了资本运营、职工稳定、综合等工作小组进驻鞍一工,想对鞍一工进行深入的改造。但面对巨额的负债和呆账、坏账,仅靠一时的改造是很难扭转鞍一工长期亏损局面的。
更严重的是,政府给鞍一工几千万元的补贴,是在浪费多少国家资源去补贴这样没有活力的企业?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财富的公平分配,又不能推动国有企业进行创新,反而打击了有竞争力的企业去开拓市场,这无异是在扰乱市场公平、自由竞争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