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信息,截止到2009年5月底,全国共有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3800家左右,总资产规模约9万亿元,总负债规模升至5.26万亿元,平均负债率为60%。但很多地方融资平台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沦为所谓的“壳公司”。5.26万亿元的负债相当于全国GDP的15.7%、相当于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的76.8%、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161.35%。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预计,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除票据外)约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额为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3万亿元,如此到2011年末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10万亿元地方政府负债约占我国2009年GDP的三分之一、相当于国家外汇储备的70%。2009年末主要上市银行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贷款约占贷款总额的10%,国家开发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如城商行的贷款占比相对更高。
这些地方融资平台是如何得到和消化巨额信贷的呢?其实整个过程并不复杂。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先以卖地收入为担保,通过其控制下的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信贷体系进行贷款,作为过路财神的地方融资平台在得到信贷后,立即马不停蹄的将资金分发给当地城建项目公司——需要提醒的是作为名义贷款主体的地方融资平台并不是都有还款能力!城建公司在得到资金后,立即开足马力进行城市建设项目,如此地方政府的政绩在这个过程中也得到了美化。
2009年,随着中央政府“保八”一声令下,地方融资平台对于资金的需求与银行信贷投放的冲动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其疯狂程度犹如一对饥渴男女,整个银行系统投放的信贷资金的40%都流向了地方融资平台。然而他们生下的很可能是一对双胞怪胎,一曰“烂尾工程”,一曰 “不良贷款”。外人多以为地方卖地收入是主要的,但据财政部相关数据,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为14239亿元,其实,这与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新增贷款的3万亿元相比,连一半都不到!
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中,地方融资平台问题受到广泛关注。讨论过程折射出相关各方的不同态度。地方融资平台究竟何去何从?可以说将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 此帖被王敏超在2010-03-21 16:3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