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株洲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等一干人对醴陵陶瓷产业的调查报告
霰瓣孤悯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313
精华: 43
发帖: 4057
在线时间: 7111(时)
注册时间: 2007-01-21
最后登录: 2019-06-28
楼主  发表于: 2010-04-30   

株洲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等一干人对醴陵陶瓷产业的调查报告

做强醴陵陶瓷产业是加速推进长株潭一体化及建设两型社会的需要 http://www.llcqw.cn/News_Detail.asp?id=549
德创智信
霰瓣孤悯 离线
级别: 管理员
UID: 313
精华: 43
发帖: 4057
在线时间: 7111(时)
注册时间: 2007-01-21
最后登录: 2019-06-28
沙发  发表于: 2010-04-30   
醴陵是我国著名的陶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已有 1700 多年的生产历史,是继景德镇之后享有 “ 第二瓷都 ” 盛名,醴陵因此被誉为瓷城。目前生产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电力陶瓷、特种陶瓷材料等五大类 4000 余种陶瓷产品,其中釉下五彩瓷以其 “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 而名扬天下,远销五大洲,且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选用,并作为国瓷礼品赠送外国元首。因而醴陵瓷城又独享 “ 红色官窑 ” 的美誉。 2003 年,省委、省政府将醴陵陶瓷产业确定为 “ 湖南省标志性产业 ” ,在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 十一五 ” 规划中,又将醴陵陶瓷产业列入 50 个重点产业集群支持优先发展。以此为标志,古老的陶瓷产业赶上了新型工业化的列车,满载着省委、省政府的期盼,开始了科学发展的新征程。

  为了全面了解 2003 年以来醴陵陶瓷产业发展状况,最近,市政协主席刘岁文、副主席戴卫丁、谢罗生以及经济科技界部份政协委员,对醴陵陶瓷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个别约谈、进企业走访等形式,充分听取政府、部门、企业负责人和有关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的意见。共涉及 40 多家单位的 50 余人,其中调查陶瓷企业 22 家,约占陶瓷规模企业总数的六分之一,产值和从业人员则占 60% 以上。通过调查一致认为,醴陵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陶瓷产业发展问题,近几年加大了陶瓷产业扶持力度,各调查单位加速发展的呼声很高,陶瓷产业发展明显提速,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是,与 “ 标志性产业 ” 的要求、与 50 个产业集群的要求、与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陶瓷产业又好又快与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一、发展现状
  2006 年末,醴陵拥有陶瓷企业 479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120 家,占 36.6% ;规模以下企业 359 家,占 64.4% 。实现工业总产出 72 亿元,占醴陵全部工业总产出的 37.8% ,占株洲市工业总产出的 9% ,约占湖南省工业总产出的 1% 。年末总资产 32.1 亿元,其中规模陶瓷企业总资产 23.7 亿元,总负债 22.7 亿元。全部陶瓷企业从业人员近 10 万人,其中规模陶瓷企业 4.7 万人。发展现状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 “ 三个明显 ” 。

  1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2006 年与 2003 年比较,陶瓷工业总产出年平均增幅达到 25% ,其中规模陶瓷工业年平均增幅达到 36.1% ,均比 “ 九五 ” 及 “ 十五 ” 前几年高出 10 个以上百分点,更高于株洲市和湖南省的平均增长水平。过亿元的企业由 2 家增加到 6 家, 2006 年共实现总产出 10 亿元,占规模陶瓷工业总产出的 31% 。

  2 、贡献份额明显加大。 2006 年陶瓷工业实现税收 2.3 亿元,比 2003 年的 1.1 亿元增长 1.1 倍,环比增长幅度由 2003 年的 8.6% 上升到 2004 年的 15% 、 2005 年的 30.1% 、 2006 年的 36.4% ,大大超出同期株洲工业税收增幅,实现三年翻一番。陶瓷工业税收占醴陵财政收入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25% 上升到 30.6% ,平均每年提高 1.9 个百分点。国税收入占两税的比重由 2003 年的 43.6% 上升到 46.2% ,今年上半年更是提高到 51% 。 2006 年日用陶瓷产量稳占湖南省的95% ,约占全国日用瓷产量的 15% ,比三年前略有上升。
  
  3 、基础建设明显加强。近几年来,醴陵市委、市政府坚持狠抓 “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工作 ” ,把加快发展陶瓷产业作为醴陵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列入议事日程,成立了陶瓷工业发展领导小组,联合有关科研院所编制了陶瓷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与创新的政策措施,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规划面积达 14 平方公里的湖南陶瓷科技工业园总投入已近 10 亿元,现有入园企业 21 家,其中已投产企业 11 家, 1-8 月已实现工业产出 3.1 亿元,增长 79% ,税收 0.4 亿元,增长一倍多。海关和商检机构正式运行,打开了陶瓷产品出口的方便之门。川气成功进入醴陵,已有 104 家陶瓷企业用上天燃气,占全部陶瓷企业的 22% ,据测算,使用天燃气比原来节约燃料成本 40% 以上,产品合格率提高 8% 以上,烟尘排放减少 70% 以上,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华联瓷业、泰鑫瓷业被认定为省 “ 双高 ” 企业,抗菌瓷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华联瓷业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二、制约因素

  通过调研分析,我们认为,虽然近几年陶瓷产业发展提速,成效明显。但要实现科学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其中以下四个方面尤为突出。

  1 、历史包袱比较重。醴陵现有国有及国有控股陶瓷企业 11 家(含国光),职工 2.1 万人,其中国光集团股份公司有在醴员工 1.03 万人,在岗、下岗、退休人员各约三分之一。由于进行股份制改造时并没有置换职工身份,现在这 1 万余人仍是 “ 全民工 ” 。因集团公司管理不到位,控制力不强,集团内国光瓷厂、火炬电瓷、群力瓷厂、红官窑等一批企业开工不足,资产闲置严重,现有帐面总资产 5.4 亿元,总负债 10.8 亿元,负债率达 200% ,且法律关系复杂。尤其是国光集团股票退市后,企业信誉严重受损,内外环境急剧恶化,如不及时改制重组,企业难以为继,醴陵稳定难言。如果改制,据初步测算,需要改制成本 5 亿元以上。除此之外,还有永胜、星火、新民、力生等 10 家株洲市属国有停产半停产陶瓷企业需要改制重组,涉及到 1.07 万人,也需改制资金 4 亿元左右。筹措以上 9 亿元之多的改制资金需要时间、消耗精力,而且还有很大难度。

  2 、竞争秩序比较乱。一是重复建厂问题突出。由于陶瓷行业准入门槛低,作坊式生产,盲目跟风,日用细瓷好销就生产日用细瓷,炻瓷好销就转产炻瓷。目前大多数企业大量生产同质产品,互相模仿,互相抄袭,在 479 家陶瓷企业中,只有 58 家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仅占 12% 。二是高薪低价抢夺市场。早几年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以较高薪酬抢夺技术人员,低价抢夺日用细瓷市场,致使两败俱伤。近几年又以低价与华联争夺炻瓷市场,与湖电等企业争夺电瓷市场,致使出口价格大幅度降低,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调控,势必又将形成两败俱伤的悲惨局面。三是协作优势难以发挥。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缺少分工协作的科学联系,绝大多数企业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资金投入分散, “ 小而全 ” 自成体系,抗风险能力弱,再做大规模面临很多困难,在生产营销、市场分析、研究与发展等方面难以形成与发挥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的潜在优势。

  3 、银企合作比较差。据醴陵市人行提供的数据,至今年 8月底,企业有逾期未还的本地银行的贷款 6.8 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 25.3% ;另有醴陵市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欠贷本息 0.75 亿元,诉讼未执行的 0.42 亿元。没有十分信誉、十分把握,银行不敢放新贷、惜贷、惧贷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则抱怨银行贷款门槛高,手续繁锁,而且贷不到款。银行的存贷比已由 2004 年的近 50% 下降到 2006 年的 42.8% ,今年 1-8 月进一步下降到 42.1% ,达到历史最低点。由于资金制约,企业规模做不大, 120 家规模以上陶瓷企业的平均产出规模只有 2600 多万元,不及其他著名产瓷地企业平均产出规模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不少小企业主向民间借高利贷,还不起就躲债,举家外迁逃债现象时有发生;大多数新上项目依旧是在原有水平上进行简单复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很难提升,项目质量不高,发展后劲乏力。
  
  4 、政策环境比较紧。据醴陵市国税局提供的资料,近五年共为陶瓷自营出口企业办理出口免抵退税近 5 亿元,出口企业得到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但是,去年以来,日用陶瓷企业出口退税率下调,从 13% 下调 5 个点,今年又下调 3 个点,目前保持 5% 的退税率。另外就是人民币继续升值。今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7.5 至 7.6 左右,又上升 2-3 个点,累计已升值 8 个点。以上两项宏观政策的调整,直接减少企业净利润 16% 以上。再加上贷款利率上调、融资成本提高,以及原材料、运输费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亏损企业大幅度增加。企业亏损面由 2005 年的 21% , 2006 年上升到 34.1% ,今年 1-8 月份达到 36% 。据初步摸底,在 479 家陶瓷企业中,已有 36 家企业的 86 条窑道关门歇业或半停产,还有 20% 至 30% 的企业在出局的关口苦撑经营。因此,加快发展醴陵陶瓷产业面临新的制约因素。

  三、五点建议

  要确保把醴陵陶瓷产业建设成为全省标志性产业,进一步提升陶瓷总产出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就必须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积极主动消化制约因素,集中精力迎接新的挑战,加大力度破解发展难题。因此,我们建议:

  1 、加强企业改制力度,确保各类资产发挥最佳效益。醴陵国光集团及其他 10 家株洲市属国有陶瓷企业资不抵债,生产经营普遍不景气,这些企业现有员工占醴陵陶瓷产业从业人员的 20% ,总资产占 31% ,总负债占 61% ,而总产出仅占 5% 。如果这些企业的资产与产出之比达到醴陵陶瓷产业平均 1 : 2.24 的水平,可扩大总产出规模近 20 亿元。因此,只有坚定改革改制信心,理顺企业关系,消化历史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促进加快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责成有关部门继续抓紧与国光集团管理高层协商,同时要积极争取省政府及其相关主管部门对国光集团在破产改制重组方面的政策支持,抓紧制定改革计划,明确改革责任,促其改制重组,尽快将员工稳定下来发挥积极作用,将优质资产剥离出来扩大生产发挥效益,将具有技术优势、市场优势的产品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其他国有企业,也要按照市政府关于国企改革改制的文件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实施改制,督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创造力。

  2 、加强行业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与可持续发展。醴陵陶瓷企业由于建成投产的时代背景不同,企业布局普遍存在散、乱、小的现象。散乱的布局、作坊式的生产已不能适应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互惠互利的原则,按照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规模扩张与结构优化的总要求,以市场畅销的品牌陶瓷产品为龙头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如“ 釉下五彩 ” 瓷业集团、 “ 红官窑 ” 瓷业集团、 “ 华联 ” 炻瓷集团、 “ 湖电 ” 电力电瓷电器集团、 “ 火炬 ” 电瓷集团等,在 “ 标志性产业 ” 的旗帜下,扶持做大一批 “ 标志性企业 ” 、 “ 标志性产品 ” ,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要适当地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职能和行政手段,鼓励支持企业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盘活存量资产,引进增量资产,促进产品结构升级,把日用细瓷做精做强,把艺术陶瓷做美做强,把炻瓷做大做强,把电瓷做快做强,把高新陶瓷做专做强,尤其是要集中精力主攻电瓷和高新陶瓷,在引导调整产品结构上下硬功夫,激发加快发展的活力。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坚决淘汰 “ 小而全 ” 的落后企业和工艺,引导小企业主攻产业链上具有优势的增值环节,为大企业集团配套服务,从 “ 小而全 ” 的格局转向专、特、新方面发展,挖掘加快发展的潜力。总之要通过调整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使生产能力向品牌企业集中,使资金技术向能人集中,使一切生产要素充分集聚,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3 、加强金融环境整治,采取有效措施破解融资瓶颈。企业是银行的 “ 衣食父母 ”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和企业是风险共担、利益互惠的共同体。但近几年金融机构对醴陵经济的关注度明显下降。今年 1-8 月醴陵各商业银行有存款余额 63.9 亿元,比 2004 年底增长 44.6% ,年均增长 13.1% ;贷款余额 26.9 亿元,增长 23.4% ,年均仅增长 7.3% ;存差由 2004 年的 22.4 亿元扩大到 37 亿元,扩大 65.2% ,年均扩大 18.2% 。贷款增幅小于存款增幅,存差持续扩大,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集中表现为一点,就是意味着醴陵经济竞争力在相对下降。建议醴陵市委、市政府在整治金融环境方面要担当 “ 主角 ” ,要抓紧建立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在司法查处、舆论监督、行政制裁、经济处罚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坚决打击只贷不还、恶意逃债行为,恢复提升银企合作信心,促进企业与银行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对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欠款,要按照株洲市委、市纪委的相关纪律要求严肃处理。要畅通融资渠道,组织几个有实力的企业和能人出资,政府给予适当支持,加快建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要解决好乡镇集体土地不能有效抵贷的问题,鼓励企业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办好土地变性手续,调动企业申办土地变性的积极性。要按照 “ 资金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 ” 的资源配置市场规律,切实加强市场主体的诚信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诚实守信环境。同时,株洲市及其醴陵市金融系统也要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工作,简化信贷程序、调整信贷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努力满足不同类型、不同额度、不同对象的融资要求,切实扩大信贷投入,充分发挥金融对经济的 “ 血液 ” 、 “ 核心 ” 作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金融自身健康发展。

  4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积极推动陶瓷产业技术升级。要发挥园区示范效应。目前,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 —— 湖南陶瓷科技工业园发展势头虽好,但规划入园起点不高,缺乏有集聚能力的核心企业。因此,要坚持科学规划,切实用好 “ 湖南陶瓷科技工业园 ” 这块全国唯一的陶瓷科技金字招牌,加快陶瓷科技工业园的建设速度,把陶瓷科技工业园建设成为培育加强创新能力、做大做强陶瓷规模、优化提升产品结构的高新技术平台。要宣传推介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承接和吸纳国内外陶瓷高新技术产品制造和研发的转移,有针对性地引导引进重点陶瓷产业项目,加快形成核心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力争尽快把陶瓷科技工业园建设成为陶瓷“ 硅谷 ” 、陶瓷 “ 中关村 ” 。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的新政策,高新技术企业和重点龙头企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由目前的不到 1% 提高到不低于销售收入的 5% ,在研发经费计入成本、抵扣所得税额及专利购买费用摊入管理费用等方面按规定给予优惠。要发挥财政资金对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社会为补充的多元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形成科技创新 “ 大合唱 ” 。要切实抓好人才工程。目前醴陵市各类陶瓷企业专业人才不足 4000 人,且结构不合理,高精尖人才和熟练技术工人严重缺乏。特别是一些有技术特长、有制作经验的美术师级别的人才更是后继无人,某些工艺技术面临失传的危险。因此,要采取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引进高端人才,重点培训熟练技工,加强岗位技能培训,丰富陶瓷技工市场。要进一步落实引进人才优惠政策,用薪酬、股权、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把陶瓷产业建成*****人才的 “ 洼地 ” ,建功立业的 “ 高地 ” ,发家致富的 “ 福地 ” 。
  
  与此同时,还要特别关注 “ 湖南省陶瓷研究所 ” 的发展问题。建议采取政府补贴的办法,支持鼓励其走电力机车研究所和 608 研究所的研发道路,使之继续发挥陶瓷研究与发展的 “ 先锋队 “ 作用。

  5 、加强陶瓷文化宣传,共铸湖南标志性产业新形象。醴陵陶瓷文化底蕴积淀厚实,陶瓷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通过陶瓷文化来展示 “ 醴瓷 ” 风采这一点上着力不多。因此应加大造势力度,大力宣传塑造瓷城形象,大力宣传塑造湖南省标志性产业新形象。要坚持实施 “ 文化提升 ” 战略。在陶瓷产品设计、产品推介等重要环节,要特别注重拓展文化内涵,注重弘扬陶瓷文化,注重建设文化陶瓷,提高陶瓷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陶瓷产品的品牌层次。在兼顾陶瓷产品实用性的同时,要十分重视陶瓷产品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要坚持实施 “ 品牌营销 ” 战略。产品生产出来都是要卖出去的,但怎么个卖法大有学问。高境界的营销是品牌营销。品牌是矗立在业绩之巅的标志,业绩有多高品牌就有多高。要充分利用当代先进传媒或采取举办醴陵陶瓷博览会、展销会等方式,全方位宣传醴陵陶瓷品牌,全方位拓展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要坚持实施 “ 城市名片 ” 战略。建议在醴陵城市总体规划中,应规划布局陶瓷产业标志性建筑,增强瓷城人民的自豪感,激励再创业。要号召或鼓励株洲市辖范围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宾馆酒店,均应定点采购使用有中国株洲醴陵标志的陶瓷产品,使一切来株洲的客人都能感受到浓烈的陶瓷文化氛围,使陶瓷成为醴陵市乃至株洲市、湖南省对外交流的一张 “ 名片 ” 。

  发展速度不快会掉队,发展质量不高是倒退。如果说,过去醴陵陶瓷产业的发展是醴陵人民的骄傲,那么今天,在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今天,实现全省十大标志性产业之一的醴陵陶瓷产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既是省委、省政府的期盼,更是株洲人民的一份重要责任。建议市委、市政府在近期专门听取市直有关部门和醴陵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陶瓷产业发展的汇报,切实加强对陶瓷产业的组织领导和扶持引导。我们坚信,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通过 10 万陶瓷产业工人的共同努力,古老的陶瓷产业将会在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征程中焕发青春,创造新的辉煌,作出新的贡献。


德创智信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