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花稅上調並非僅針對股市──高層釋放嚴厲調控措施的信號
香港《經濟導報》2007年第22期/(提要)內地肉類漲價和政府上調股票交易印花稅率﹐看上去是完全不相干的兩回事﹐但在經濟專家眼中卻有著內在邏輯的必然關聯。物價消費水平(CPI)存在上漲的壓力﹐物價上漲帶來的通脹壓力會對整體經濟形勢有重大影響﹐而價格上脹的壓力還會釋放在股市和房市上。此次政府快速出臺上調股票交易印花稅率﹐為今後更嚴厲的措施發出一個信號﹐專家認為更嚴厲的宏觀調控措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印花稅上調並非僅針對股市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中國內地的消費物價水平可以說是非常穩定的﹐以至于人們對上一次嚴重通貨膨脹的記憶已經模糊──那是發生在上一次全國房地產熱和銀行信貸高速增長後的1992~1994年間﹐當時的物價上漲幅度高達一年增長近25%﹐在部份城市曾出現搶購和囤積日用品現象。
歷史會重演嗎﹖當前消費價格的變動趨勢﹐正讓人們重拾這久違的記憶。專家們認為﹐連續多年的經濟繁榮﹐以超常速度創造了國民財富﹐也積累了日益增大的系統性風險。對于當前的物價上漲和通脹壓力﹐無需過度擔懮﹐但也不可掉以輕心。
日前﹐財政部上調股市交易印花稅。從股指4000點時闢謠說沒有﹐到股指登上4300當夜上調印花稅政策出臺﹐推出的速度之快﹐力度之大﹐規格之高﹐似乎不僅僅是針對脫的股市﹐高層更在乎的是重新平衡已有些失調的中國經濟。
通脹壓力從何處釋放﹖
4月下旬﹐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經濟前景分析─2007年春季報告》指出﹐自2006年年底出現的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抬頭的趨勢值得密切重視。2007年首兩個月的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分別為2.2%和2.7%﹐中國人民銀行統計的企業商品價格指數首兩個月也呈略有上升的趨勢。這種趨勢的延續存在﹐將使實現預定消費價格指數年度上漲不超過3%的目標空間變得較為緊張。
報告指出﹐目前需要關注的是各項價格漲幅的結構性問題。從消費品價格來看﹐除了服務性價格之外﹐受商品供求關系的限制﹐不會出現明顯的價格上漲壓力。投資品價格已經連續多年上漲幅度高于消費品價格。一方面﹐要注意上游產品價格上漲向下游產品價格的傳導﹐可能形成的成本推動型價格上漲﹔另一方面﹐由于宏觀調控政策措施進一步落實﹐投資品價格上漲幅度仍在可控范圍內。但是由于較長一段時期內﹐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貨幣供給增長速度偏高﹐需要我們關注通貨膨脹壓力將從何處釋放﹐即關注價格上漲的結構性問題。目前比較明顯的價格上漲壓力的釋放處是資產價格﹐主要表現在證券市場價格和房地產價格的上漲上。
調控帶來了什麼﹖
基于此種背景﹐有學者開玩笑地稱﹐豬肉的漲價不經意地成為了推高股市﹑樓市火爆程度的誘因。這個邏輯是存在的。現今﹐應當清楚地認識到﹐由于人民幣幣值的低估﹐短期內解決通脹問題幾無可能。可以推測﹐今年下半年通脹將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問題。一旦物價上漲在下半年開始蔓延﹐對產業﹑對市場的影響將會很大。
流通領域將充斥著太多的鈔票。這些資金在目前看來﹐最好的投處就是股市或者房地產市場。值得特別提及的是﹐從央行“三箭齊發”到財政部調整印花稅進行調控的態度來看﹐高層在政策的調控上﹐已經改變了思路和做法。政府希望“出其不意”﹐以此來達到通過一次政策調整影響市場的效果。因此綜合各方面的情況來判斷﹐在目前形勢下﹐未來的政策調控思路將是持續﹑緩步的緊縮。這裡所指的緊縮政策多半是為了化解股市慢慢膨脹的泡沫﹐因此出于這方面的擔心﹐當前股市在吸收過剩的資金上多半是中短期的投機資金。長期看﹐將越來越不值錢的票子投到房地產市場﹐是中國廣大的投資者最容易接受的﹐也是百姓認為最為穩妥的投資方式﹐從這一角度來解釋為什麼許多股市獲利套現的資金又回流樓市﹐是個很好的佐證。
從經濟運行的角度理解﹐這次調整﹐主要是調控流動性過剩的壓力以及由此導致的資產價格上漲﹐將通過兩個方面發揮作用﹐一是通過數量控制﹐即提高存款准備金率﹐一次性收緊銀行體系的流動性資金1,800億元﹐這對于抑制過高的貸款增長有直接作用﹔二是通過價格作用來調控流動性﹐通過利率的提高降低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的熱情﹐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減少貿易順差。
CPI還會上漲嗎﹖
“目前導致CPI上升的主要因素是食品價格的上漲﹐這不是加息可以解決的。”中信證券策略研究員程偉慶接受採訪時說﹐加息的負面作用日益明顯﹐使得加息對央行成為很矛盾的事。經濟學家﹑北京邦和財富研究所所長韓志國說﹕“如果央行進一步加息﹐國際熱錢就會進一步流入﹐人民幣升值壓力就會進一步加大。”
業內人士對于加息的猜測仍在繼續。但是實踐證明﹐緩解流動性過剩問題﹐依靠貨幣政策已經難以為繼﹐解決的根本之道在于發展資本市場﹐轉換中國的資源配置機制﹐改善投資消費結構﹐進而實現從大國經濟走向強國經濟的良性循環。
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專家學者﹐大家都普遍認為不論政府採取何種策略﹐都要力求平穩﹐保持經濟增長的持續性。
但是政府與業內人士之間的共識是﹐CPI存在繼續上漲的壓力﹐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北京大學國民經濟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員蔡志洲認為﹐過去成本推動型的通脹壓力﹐很大部份被生產者消化掉了﹐現在消費需求加快﹐需求拉動的通脹壓力起來了。如果這兩種通脹壓力結合﹐會對物價乃至整個經濟形勢產生重大影響。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偉認為﹐下一步物價還會上漲﹐“如果認定我們現在的主要矛盾是需求不足﹐要解決就業﹐那麼經濟就還要進一步提速﹐需求還要擴張﹐政府要繼續拉動增長﹐保持速度。因此﹐無論從政策上還是市場作用的自然周期性來看﹐物價都還要漲。”他認為﹐這種上漲是經濟開始走向新一輪繁榮的重要象征﹐不是可怕的事情。
政府會就此罷手嗎﹖
溫故而知新。重溫十多年前那一次驚心動魄的物價和經濟的劇烈波動﹐應該有助于我們更理性地判斷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和未來走勢。
如果銀行存款繼續大量流向股市房市﹐作為應對措施﹐央行可能不得不大幅提高利率。這種情況下﹐首先會對房地產業造成致命打擊﹐按揭貸款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不僅會使新房的銷售受到嚴重影響﹐而且會使部份房產投資者無力還貸而不得不拋售房產。
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潛在風險就是對房地產投資的過度依賴。房地產業的波動首先會嚴重影響到直接相關的鋼鐵﹑水泥﹑裝修材料﹑家電等行業﹐進而再波及到煤炭﹑電力﹑甚至化工﹑運輸等行業﹐所有這些行業經營情況的惡化﹐都將反映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
現在中國各地的物價上漲幅度已經越來越快﹐這與中國股市的上漲速度和趨勢幾乎是一致的。這說明﹐通貨膨脹與中國股市的上漲有了正關聯性。
過去﹐股市上漲的確有吸納過剩流動性的作用──減少物價壓力﹐而現在股市再大幅度的上漲﹐其作用已經相反﹐從吸納過剩的流動性向釋放過剩的流動性轉移﹐由轉移物價壓力向增加物價壓力轉移──雖然股市也的確增加了一部份國民的財富﹐但這種“財富”增加過快未必是好事﹐它所蘊涵的風險已經越來越大。因此﹐此次印花稅的上調可能是管理層今後出臺更為嚴厲調控措施的一個信號。正如有學者指出﹕更嚴厲的宏觀調控幾乎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極大的空間﹐6月繼續加息甚至出臺更嚴厲的措施出臺幾乎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