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的总体规划对落实《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和《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具有举足轻重的国家战略意义。”西安市市委书记孙清云在日前召开的‘大西安’总体规划空间发展战略研究国际研讨会上表示,未来的‘大西安’将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明基地,著名的世界级文化之都,极具经济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世界经济、贸易交流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地。
跳出中国看西安
2009年6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出将西安在2020年建设成为800平方公里、1000万人口以上的国际化大都市,最终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世界文化之都。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获批,使陕、川、渝提出的共推“西三角经济圈”,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设想更加现实。“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三个重点区域之一,在全国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将为内陆型经济区开放开发新模式探索出一条路径。”孙清云在研讨会上说,西安建设国际大都市,不仅是自身发展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成为世界强国战略的需要。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在研讨会上表示,关中—天水经济区实际上就是“大西安”的概念,西安迎来了重返世界城市之林的机会。
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介绍“大西安”的总体规划时说,本次规划将跳出中国看西安,使西安的发展定位从地方布局上升到国家布局。城市远景构思是在国际化大都市发展思路指引下展望城市发展前景,形成一城多心、山水同构、组团发展的体系结构。总体布局将在继承和发扬城市既有的特色和优势基础上,完善城市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突显出西安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
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中国国家区域总体战略中,西部地区是经济区域发展战略的平衡点,而西安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国家西部和中东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起到重要意义。”孙清云说。
在西部地区城市中,西安具有无可比拟的区位资源优势。据了解,自建国以来,西安已从“以轻型精密机械制造和纺织为主的工业城市”逐步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和工业基地”的西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能不能率先发展,关系到整个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的发展。”西安市市长陈宝根在研讨会上表示,“大西安”的总体规划将肩负起“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历史使命。
有关资料表明,“大西安”范围将包括西安市行政辖区、渭南富平县城、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泾阳县和三原县,涉及用地12009平方公里。拓展的城市空间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使西安获得了包括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示范基地、综合保税区、增开国际航线,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统筹城乡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支持,“‘大西安’有优势进一步获得国家重大项目,为承担国际产业转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创造有利条件。”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费志荣在研讨会上表示。
传承华夏历史文化
拥有3100多年建城史和1100多年建都史的西安市在汉唐时期曾与欧洲罗马城地位相当,千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融入了“八水绕城、天人合一、经纬龙脉、汉唐精神”的中华民族精华,城市风格具有东方独有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建设世界城市,文化的发展理念是最根本的,西安应在传承历史文化中创新关中文化,更加关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一重要战略资源。”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认为,从全球化的格局看西安,千年古都历史文化后劲正在显现,城市的发展正在像上海一样逐渐显现出国际地位,这是历史的回归。
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周岚强调建“大西安”的必要性,并希望西安“大而有序”。在文化产业国际化战略背景下,将厚重的东方文化与众多文化遗产遗迹相结合,以最具影响力的周、秦、汉、唐文化为基础,对历史碎片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串通,提升城市品味。整体愿景应是恢弘的规模活力、紧凑的空间布局、活力的经济区域,使西安成为低碳宜居的世界东方之城。
陈宝根则强调,应重点保护传统的空间格局与风貌,文物古迹、大遗址、河湖水系等,从而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