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03-19 00:00:00 ◎“看中ST海洋,恰恰是因为它业绩差,因为业绩差,股权才便宜,买壳的成本才会低。”
◎牛津—剑桥再次以近亿元的价码,使ST海洋成为一个较为干净的“壳”,略计算,牛津—剑桥已为买壳付下巨资近2亿元。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清华科技园的介入是牛津—剑桥一手导演,其目的是全身而退,但3月13日的公告似乎证实此种说法并不正确,在记者求证牛津—剑桥的某些管理人员时,他们暗示了这种说法的可行性,
□本报记者 刘冬 厦门报道
走在厦门的街上,出租车司机竟不知道厦门海洋实业股份公司的方位,让我这个初来厦门者有些吃惊,ST海洋是近来股市中的明星,大部分股民都知道它有“牛津—剑桥”概念、“清华”概念,追捧者如云,为何偏偏在厦门如此落寞?
美妙的构想
刘名是牛津—剑桥董事长华生的助手,也是“海洋战略”的具体实施者,参与了海洋重组过程中的所有谈判,他对记者谈到了为何选择ST海洋,“首先是厦门吸引了牛津—剑桥,具体地说,是吸引了华生,在华总的思路中,什么概念是新经济之后的热点?在国内肯定是三通,而厦门是三通的最前沿,最具有增值潜力。
华生的眼光的确独到,在众人皆奔着新经济时,他想到了“三通”,“三通”是否为下阶段的热点暂且搁在一旁,厦门多家上市公司,为何又偏偏挑上了ST海洋?刘名解释说:“看中ST海洋,恰恰是因为它业绩差,因为业绩差,股权才便宜,买壳的成本才会低。”买来壳,置换掉过去的资产,再装进新的业务,这是中国股市上资产重组屡试不爽的手法,牛津—剑桥和闽福发的“联姻”也是如此,但这次牛津———剑桥准备做得更彻底:将原海洋集团的所有经营性资产全部置换掉,而装进来的,据刘名透露,当时已有了周密的安排。一是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经营性资产,其产品符合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等诸多优势,但由于资产规模太小,仅有4000多万,装到ST海洋里肯定不够;二是四川的两个医药研究所和4个药厂捆绑,而这个项目的运作还得到当时政府部门的首肯,可谓万事俱备,只等“壳”买到手了。
争夺ST海洋
其实觊觎ST海洋的机构并不是牛津—剑桥一家,也不仅是华生一人:1999年6月,吉林省东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决定收购海洋43.48%的股权,长春恒佳实业有限公司决定收购海洋实业总公司26.8%的股权,并已鉴订初步转让协议,后因未获有关部门同意而作罢;2000年5月30日,海洋实业总公司与西安飞天集团签订协议,西飞以拥有13.79%的股权成为海洋集团第二大股东,转让价格为2.206元/股。
西安飞天科贸集团在当地颇具影响,注册资金10907万元,经营范围有仪器、百货、五金家电等,在收购海洋实业法人股时,西安飞天的法人代表邱忠保曾数次飞往厦门,当时他的目标并不仅仅是作为ST海洋的第二大股东,据了解,除首期收购13.79%之外,邱忠保已与海洋实业总公司鉴了其他协议,继续收购ST海洋股权,成为公司最大股东,之所以未能成功,外界有各种传闻,当记者近日欲电话采访邱忠保时,被西安飞天告知:邱已出国,而其他人员对此事不知情。
几乎在西安飞天与海洋实业总公司接洽的同时,牛津—剑桥出现,2000年7月27日,海洋实业总公司与牛津———剑桥就转让ST海洋3133.9万股法人股事宜签订了《股权转让意向书》,在这个意向书中,牛津—剑桥慷慨地承诺在两日之内向海洋实业总公司支付3800万现金,以解决因海洋实业总公司拖欠银行款项而使质押的3133.9万股法人股遭冻结的局面,8月3日,牛津—剑桥与海洋总公司正式签署《股权转让协议》,3133.9万股股权到手,牛津—剑桥如愿以偿地坐上了“老大”的位置。
2亿元买下空壳
与收购闽福发时一样,牛津————剑桥“舍我其谁”的气势恐怕是旁人所不及,大把花钱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从收购ST海洋时看得清清楚楚:首期支付3800万元,使遭质押的股权解冻,后支付3456.69万元,以购买股权,同时又以2000多万元,偿还ST海洋的银行欠息,还为其提供了7600万元的担保。大把花钱可从两方面理解:其一,有实力,其二,有信誉,但牛津—剑桥以实力和信誉买来的ST海洋遇上了比闽福发更加尴尬、更加棘手的事情。
现海洋公司董事、常务副总汤炎非对此感触颇深。ST海洋从它上市的第一天起就在说假话、做假账,上市时虚假包装,上市后每年的业绩也是层层做假,子虚乌有的项目赫然写进了年报,还产生了利润,这种公司还可以生存,还能从市场上募集到资金,不可思议。据汤炎非介绍,ST海洋上市之前是当地渔村的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员工大多数为当地渔民,公司管理层沾亲带故,裙带关系复杂,全公司3000多人,本科以上学历的仅有5人,而重组之前竟只剩下董事会秘书1人,公司的4位领导因经济问题3个被捕,1人在逃。
据汤的调查,ST海洋目前虚报利润达1亿元之巨,账面资产7亿多元,实际上全部被抵押出去。
员工的安置也是令汤炎非头痛的问题,海洋现有员工3000多人,其中有2000人左右已在家待岗多年,重组一开始,这些人全部涌到我面前,要求补发拖欠的工资,他们认为牛津—剑桥财大气粗,有的是钱,常常闯到办公室,我连正常的办公也无法保证。
看来牛津————剑桥这宗买卖是继闽福发之后,再次看走了眼,但既然是烫手的山竽,接下了还得咽下去,今年3月13日,ST海洋董事会发布公告,剥离工作正式实施,此时距去年8月买壳时已有7个多月,据公告披露的内容,此次剥离较为彻底,将原ST海洋的三大业务贸易、工业、旅游分别以溢价或平价转让给了福州国力民生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和福州牛津—剑桥发展有限公司,而接盘的这两家公司均为牛津————剑桥的控股子公司,此次剥离后,ST海洋的负债总额将下降至24246万元,而所得现金为9988万元。牛津—剑桥再次以近亿元的价码,使ST海洋成为一个较为干净的“壳”,略计算,牛津—剑桥已为买壳付下巨资近2亿元。
清华科技园闪电入主
变数在牛津—剑桥与ST海洋的重组举步维艰之时,北京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又趟进了“海洋”,今年2月12日,ST海洋的第二大股东————西安飞天集团与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西安飞天将到手不足一年的2000多万法人股以原价全部卖给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自此,清华科技园位列牛津—剑桥之后,成为ST海洋的第二大股东。
对清华科技园,许多股民并不陌生,不仅是诚志股份的大股东,还在去年底联合深圳清华开发公司受让20%的粤华电股权,而但凡有清华科技园参股的公司,其股价均表现为强劲的上扬态势,ST海洋亦不例外,在大势向淡的情况下,ST海洋逆风飞扬,几日内涨幅达到20%多。均是两家著名的公司,牛津—剑桥和清华科技园的入主,使大部分投资者看不清形势,持股数量相近,会不会引发股权之争?公司的主营今后是什么?清华与牛津—剑桥有何关系?这些恐怕都是投资者急于了解的问题。
今年3月12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清华科技园发展中心,据公司宫女士介绍,清华科技园是国营性质,主要从事“孵化器”性质的工作,目前园区的企业已有40多家,如祝关系,易得方舟,世纪零点等,其目的是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的相互转化,介入上市公司也是为了实现高新技术与金融资本的对接,宫女士强调,公司将本着“厚德载物”(梁启超语)的训导,厚待投资者,而问到清华科技园下一步的打算以及与牛津—剑桥的关系时,宫女士称并不知情。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清华科技园的介入是牛津—剑桥一手导演,其目的是全身而退,但3月13日的公告似乎证实此种说法并不正确,在记者求证牛津—剑桥的某些管理人员时,他们暗示了这种说法的可行性,但又有消息灵通人士分析,牛津—剑桥在两家公司————闽福发,ST海洋中有不同的打算,对闽福发是以进为退,对ST海洋,是以退为进。市场上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事情太多,探求内幕的投资者力不从心,连记者往往也感觉云遮雾罩。
但有一点倒值得好好思考,为什么一个如ST海洋这样的公司,会引来吉林东力、长春恒佳、西安飞天、牛津—剑桥,清华科技园诸多公司如此的兴趣,这倒是桩怪事。
(本文得到《中国证券报》施如海,《证券时报》刘俐大力协助)【21世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