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的后果有两种:更清,或者更浊。而对于三板公司港岳永昌(400013)来说,结果似乎不是第一种。
2002年12月6日,三板公司港岳永昌发布公告称,“针对目前部分流通股股东投诉我公司因与恒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置换而在恒通集团2002年第一次股东大会期间向恒通集团流通股股东披露信息不实的情况,我公司董事会声明:我公司从未向任何人或任何单位披露过2001年1到11月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情况,也未授权任何个人或单位披露我公司2001年1到11月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情况”。
公告甫一发出,使得港岳永昌这个平素籍籍无名的三板公司顿时声名大噪,因为它触了众怒。“当初恒通置换时,港岳为什么不站出来,直到我们上访后才站出来,说明很简单,他们是狼狈为奸。”
一位持有10万股原恒通流通法人股的唐先生愤慨地对记者说。
空手套白狼
1992年登陆STAQ系统的恒通集团,几年里股价大起大落,历史最高价曾达到11.72元,而历史最低价下探为0.11元。直到1999年9月份STAQ系统所有股票停止交易,恒通集团最终的股价跌到一块钱以下,是$TAQ系统最烂的股票之一。
虽然几年没有公告具体业绩,但主营房地产的(珠海)恒通集团已经烂得一塌糊涂却是不争的事实。早在2000年6月,兼任ST棱光董事长的恒通集团法定代表人杨博就被拘捕在押。随后的2001年7月,原由恒通集团持有的5374.512万股ST棱光法人股,被法院裁定过户给他人。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截止2000年末,恒通集团及其子公司占用ST棱光金额高达34857.64万元,其数额已超过ST棱光净资产。据知情人士透露,恒通集团即使侵吞了上市公司如此巨额的资金,仍然无法填补自身胡乱投资掘下的财务黑洞。
“恒通的法人股股东不过1000来人,长沙有50%左右的筹码。”长沙证券学会会长邱力原告诉记者。
2002年2月初,长沙的原恒通流通法人股股东都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恒通集团寄来的信函。其中传达了《关于恒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港岳永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置换的议案》。议案所提出的置换方案是:按2比1的比例进行股份置换,即每2股恒通集团股份置换1股港岳永昌股份;换股后原恒通集团流通股持有人,向港岳永昌股权持有人补偿20%的股份。“我们之所以同意补偿20%的股份,就是因为它(港岳永昌)是绩优公司。”持有8万股原恒通流通法人股的吴先生的实话实说,代表了绝大多数股东的意愿。
从恒通寄来的信函里,有一份“山东港岳永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简介”。其中提到了截至2001年11月30日港岳永昌的良好业绩:每股净资产3.28元,每股收益0.22元。在这般良好业绩的“引导”下,截至到2002年9月6日,已办理确权、置换和转托管手续的“港岳永昌”股份为3969.8736 万股,占原流通股股份总数5650.1795万股的70.26%。
2002年9月27日,借壳恒通的港岳永昌正式登上新开张的三板交易。“上三板之前,再出一个公告,业绩那就大不相同了。”所有的股东都对此出离愤怒。这个由港岳永昌和它的代办券商国泰君安 联合发出的公告中,明明白白地写着:2001年年度每股收益0.062元,每股净资产1.76元。从11月30日到年底,仅仅相隔一月,业绩怎会如此判若云泥?
在股民们的置疑和投诉声中,于是有了文章开头的港岳永昌公告,言下之意是恒通浮夸公司的良好业绩与己无关。“这个与公司无关,我们没有对外公告。”港岳永昌董秘张波再次向记者“澄清”。对此,恒通却有话要说。“这个业绩是它们提供的,我们不可能无中生有。”一位留守恒通上海公司,“处理一些善后事情”的黄女士在电话里显得有些不平。
“港岳(的大股东)骗了我们20%的股份,它凭什么?”某证券公司长沙营业部的大户郭先生曾高价购进49万股原恒通流通法人股,说起港岳永昌的“空手套白狼”,他声音便马上高了八度。“港岳(的大股东)拿了这20%的股份,然后什么都不管,你拿他有什么办法?”港岳的2002年三季度季报显示,港岳永昌的第一大股东泰安港岳铭山工贸有限公司持股4132.3812万股,其中流通股795.8407万股。而这全部795.8407万股流通股,就是全国各地的原恒通股东在“良好业绩”的诱惑下按协议“补偿”给它的。有接近港岳永昌的山东业内人士断言:“截至12月22日,港岳的第一大股东手上一股都没有了,全跑了。”
当记者就此事求证于港岳永昌董秘张波时,他也说:“这个有可能,因为并没有限制。”
如果港岳永昌的第一大股东泰安港岳铭山工贸有限公司将795.8407万股流通股全抛掉,即使按3.5元(低于港岳上三板以来均价)每股计算,收益也在2700万元之上。而成本却是全国各地的 原恒通股东的免费“补偿”。
此港岳非彼港岳
随着港岳永昌第一大股东的套现,也许人们都会认为,2002年2月份由恒通出具的港岳永昌良好业绩肯定是弄虚作假,是用来引诱原恒通股东免费“补偿”20%股份的。“其实并不是这样,港岳作为山东的拟上市公司,业绩一直是很好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上不了市,才转战三板的。”一位与港岳永昌高管层相熟的公司股东如是说。
有来自公司内部的资料显示,港岳永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直属会员,成立于1993年。2001年2月2日由兴业证券作为公司上市进行辅导,并于2001年8月8日在《大众日报》刊登了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接受社会监督的公告。 “业绩没有两三毛钱,怎么会有资格 申请上市。”上述港岳永昌股东十分肯定的对记者说。
既然恒通2002年2月份拿出的港岳永昌业绩(截至2001年11月30日:每股净资产3.28元,每股收益0.22元)是没有夸大的,那么港岳永昌2002年9月份披露的业绩(2001年年度:每股净资产1.76元,每股收益0.062元)就是故意隐瞒了?
“事实也不是这样的,因为此港岳已不是彼港岳了。”这位公司股东更进一步,捅破了窗户纸。
一份参照兴业证券的相关资料做出的名为“港岳永昌藏在深闺人未识”的调研报告,揭穿了港岳永昌的真实底细:1996年,原山东港岳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由山东永昌股份有限公司、山东涑化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路克士股份有限公司、济南天发大厦共同组成新的股份公司,是为山东港岳永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01年11月30日,公司都保持着这样的股权结构。但到2002年9月6日,港岳永昌的股东中,“原第一、第二大股东已不在2002年9月6日的股东之列;原公司二块主要资产:涑化股份及天发大厦均已不在。”而这一切翻天覆的变化,却在港岳永昌三板的公开资料里看不到一鳞半爪。
两块主要资产被剥离之后,好景不长的港岳永昌元气大伤。即便是2002年10月31日公布的2002年3季度业绩,尽管每股收益只有0.08元,也被认为有掺水嫌疑。记者将此段评价告知港岳永昌董秘张波时,他也坦言:“至于利润有没有这么高,到年底就可以看出来,由于三项费用计算的问题,可能是有一点偏差。” “公司根本没有上市的打算,它就是为了套现,就是要把恒通老股东玩死。”为了主张自己权益曾遍访中国证监会长沙特派办和中国证券业协会的郭先生语出惊人,更让他感到绝望的是,这起被律师认为是“涉嫌欺诈”的公案,居然成了悬案,主管三板交易的中国证券业协会相关人士答复他说,上三板之前的事他们管不了,也没法管。
当记者试图电话采访“港岳永昌”代办券商国泰君安的股份转让小组时,对方也拒绝给予评价。
而来自港岳永昌董事会的消息透露出,2002年港岳永昌的每股收益会在0.1元上下,2003年就不排除亏损的可能了。
传言似乎正在验证着投资者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