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美国的人均收入约是中国的34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仍然责难中国人民币低估?
有人曾如此自嘲——“中国人是苦命基因,美国人是享福基因。”的确,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勤劳也最辛苦的人,拼命工作,成了“房奴”和“车奴”。而美国人呢?
原因就在眼前——中美之间形成了“中国人劳苦、美国人享福”的循环关系:中国人苦干,用极其廉价的劳动和资源制造商品,输送给美国,美国则印纸币来换;中国人获得了美元,积累成外汇储备,又购买美国各种债券;美国人再用这些钱享受廉价的中国商品(贸易顺差),到中国投资(FDI);外商投资和贸易顺差导致国内发行更多人民币,物价就越来越贵;美资企业在华获取丰厚利润,并向美国出口更多商品……
这个奇特的怪圈是怎么形成的呢?这里有一个“天条”——外汇储备不能借用于国内。
在外汇储备上中美存在三个明显反差:一、中国外汇储备买1万亿美元美国国债都是合法的,而购买1元钱人民币的中国国债都是违法的;二、美联储救市购买巨量美国国债,乃至直接印纸币买国债是合法的,但是中国央行买1元钱中国国债是违法的;三、外汇储备可以借给中行、建行作为资本金上市是合理的,如果借1元钱给中国社保基金,用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全民分享,是不可以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关键在于——《中国人民银行法》第29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并使“外汇储备不能借用国内,否则是二次发行人民币”成为“隐形天条”。
需要承认,外汇储备借用国内,的确存在人民币二次发行的问题,会增加一定程度的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但这并非 “天条”。
此背后的本质问题是——如何再分配外汇储备的巨额利益:只能外用不能内用,就是外国利益最大化;如国内借用,还要看是否全民分享,如转借社会保障基金,国民由此获得的收益远大于通货膨胀的损失,同时会大大刺激国内需求,转外需为内需,摆脱美国“贸易大棒”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