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滨海产权研究院联合天津股权交易所、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编著的《中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报告(2009-2010)》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并于2009年12月25日在天津召开新书发布会。在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上日程、场外交易市场建设正式启动之际,该书回顾、总结历史,借鉴国外经验,对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路径与制度设计进行了深度思考,对我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建设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目前已成为各界共识,国务院在一系列文件中也明确了这一任务。2008年3月《国务院关于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的批复》(国函〔2008〕26号)明确指示天津滨海新区要“以金融体制改革为重点、办好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加快健全资本市场体系和金融服务功能,为在天津滨海新区设立全国性非上市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创造条件。”此后,2009年初武汉、重庆和上海也先后得到国务院关于在区域内探索场外交易市场的相关批复。
虽然建设场外交易市场的目标已经明确,但是中国应建立一个怎样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统一完善的场外市场,采用什么样的路径设计,在理论和实际操作层面都还有很多混乱和似是而非的认识,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路径选择、制度设计等许多问题必须在充分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冷静思考、深入研究、科学规划。
实际上场外交易市场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在上海、深圳等地首先出现了柜台交易市场,成为沪、深两个交易所的前身;上世纪90年代沪、深交易所相继成立之后,场外交易市场不但没有消失,反而日渐发达,在90年代中后期盛极一时,其中尤以淄博、武汉、成都、乐山等地最为典型。据证监会统计,截止1998年4月初,全国共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场外股票交易,共有场外股票交易场所41个,挂牌企业520家,总股本379.71亿股,流通股本120.03亿股,涉及投资者约340万人。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与安排,各地场外交易市场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具有盲目性,遍地开花,规模较小,各自为政,攀比竞争,导致多数市场运行并不规范。因此,1997年清理整顿时全部关闭。90年代场外交易市场的历史探索为我国新时期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积淀了许多教训,非常遗憾的是,十多年来竟没有专门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在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对其路径的选择、组织形式、制度架构等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科学的规划既是国内外经验的启示也是市场规律的要求。这样做,对新时期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天津滨海产权研究院联合天津股权交易所、南开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的专家组成课题组,对国内外场外交易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对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客观的回顾、认真的分析和科学的规划,以期为中国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专注于中国场外交易市场历史探索、国外借鉴与未来架构的著作,通过对淄博报价系统、四川红庙子市场、乐山箩筐市场、乐山产权交易市场、武汉柜台交易市场的大量实地调研,对我国20多年来场外交易市场的历史探索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梳理、总结、反思;对美、英、德、日、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场外交易市场的制度规则、监管体系、层次架构、运行绩效,以及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的历史机遇、建设路径、市场结构、组织形式、交易制度、监管制度等制度框架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