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2011中川全体股民紧急通知第一号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楼主  发表于: 2011-02-12   

2011中川全体股民紧急通知第一号

2011中川全体股民紧急通知第一号(2011-02-12 10:42:20)[编辑][删除]
标签: 杂谈  
2011年2月9日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关于中信银行郑州分行担保案案情分析的公告和全体股民书创第一桩这般公告的形式前所未有!中川睡狮已醒!话得从十多年前说起.中川国际这个苦命孩子早在1996年受外交部之托,援非建设乌干达大水坝,后因该国内战爆发政权更替而巨亏3亿多!援非行为外交部有不可推卸责任!后来李达昌副省长引狼如室,由河南骗子公司四通来重组,作为上市公司中国四川国际合作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的董事长赵国珍,在没有任何资产抵押情况下钩结银行信贷员通过为其一手创办私营企业河南葛天集团担保4150万元,为关联企业河南佳和高科担保5000万元,同时为葛天电气配件有限公司、四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长葛市恒龙贸易公司、葛天集团等与其关联的私营企业同时向河南四通借款担保合计近4亿人民币。后来这些串通一气的私营公司均恶意不归还借款,造成河南四通背上4亿多资金债务。由于中川国际控股97%河南四通,且是担保人,导致中川国际资产被大量查封、拍卖,变相造成国资大量流失、股票退市,国资及一万八千股民财富烟消云散.....赵再生毒计并串通冯双喜等人申请四通破产,河南省高院长葛法院在四通不追讨不顾事实真相的情况下竟然宣告四通破产清算,难道想迫使中川无地申诉?由此给社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领导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制国家,苍天啊!如此胆大妄为抢钱简直不可思议!令人发指!这些阳光下罪恶缘于当时四川省分管副省长李达昌,其利用职权让骗子公司河南四通重组中川,虽已判刑7年。但是限于当时法律空白,及河南省许昌长葛市个别人阻挠使主要犯罪分子黑恶势力现河南省葛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佳和高科实际控制人赵国珍、孟小聚、韩治国等犯案至今十年还在逍遥法外.........正如温家宝总理说,我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中国现代化走到今天,先进落后并存,新旧矛盾交织,面临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就是一个真实的中国。”温总理一直强调公正!公正比阳光灿烂!锦涛书记一直倡导要创建社会稳定与和谐,民生问题是首要问题!目前的形势已今非昔比了!河南省也是我们*****领导的!就是赵国珍他爹是李刚!就是李鬼我们也不怕 !相信我们的党一定会实事求是!拨乱反正!中川有着维护国资利益的尚方宝剑,有着一万八千多名无辜受害股民的全力支持,更有亿万股民的同情支持作为后盾!赵国珍犯罪集团必将绳之以法!.......我们中小股民律师团已成立了希望持有中川股民同胞速来报到联系人中*****员赵彬13701894713      
烹山饪水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37112
精华: 0
发帖: 13
在线时间: 101(时)
注册时间: 2010-04-25
最后登录: 2014-03-05
沙发  发表于: 2011-02-12   
如果真是这样,。。。
boleliu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1919
精华: 8
发帖: 3122
在线时间: 3466(时)
注册时间: 2007-04-08
最后登录: 2015-05-20
板凳  发表于: 2011-02-12   
我支持,但我不是退市中川股民。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3   
记者揭开中川幕后故事 副董事长岂能一走了之


记者揭开中川幕后故事 副董事长岂能一走了之  
(2002-12-9 10:00:24)  
  
    

    中川国际(600852)近期一则公告让人惊讶不已,公司原董事、副董事长、河南四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公司控股97%)原董事长赵国珍,未通过董事会,违规担保7200万元,以公司资产对外抵押3000万元,另有赵国珍任法人的其他企业借款及占用公司资金2.27亿元。目前,赵已去职。

  公司原副董事长赵国珍私下对外担保、违规抵押以及对外借款等合计达3亿多元,已超过公司三季末净资产2.59亿元,且有的担保已逾期,对全体股东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公司董事会居然到现在才发现,而且问题暴露出来后任其去职,一走了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999年4月,由四通投资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通富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从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受让中川国际51.12%股权,成为绝对控股股东。重组后的中川国际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出资近1.66亿元收购深圳市通富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河南四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97%股权,二是设立深圳市中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公司占90%股权。但是,挂着高科技头衔的中川科技迄今颗粒无收,主营电力设备的河南四通每年贡献的利润,却占到公司利润的大半,而现年62岁的赵国珍正是河南四通的法人代表。此外,赵还是长葛市高压电瓷电器(持有通富达25.73%股权)的总经理、河南葛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河南葛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等。

  现在我们才知道,赵国珍通过河南四通,为葛天集团担保4150万元,为河南佳和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担保5000万元,并且长葛市葛天电气配件有限公司、四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长葛市恒龙贸易公司、葛天集团等企业,还向河南四通借款2亿多元。事发后,中川国际董事会匆匆忙忙让赵国珍去职,然后又以赵此举未经过董事会,以及葛天集团等企业的“资产及盈利的确切情况我公司尚未掌握”等为借口,往赵身上一推了之。然而,事情果真如此吗?

  中川国际3亿多元资产或违规担保、或被抵押、或被他人占用,是否真是赵一个人的事?公司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中川国际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加预付账款共4.38亿元,其中关联欠款2.3亿元,绝大部分是长葛市企业。如四通精细化工欠款8563万元,那是2000年底,公司决定由河南四通出面,以8400万元的价格,收购四通精细化工40%股权。资料显示,四通精细化工于1998年11月设立,注册资本2000万元,截至2000年6月底净资产450万元,说明绝大部分资本金已被花光,且还处在建设期,就是这样一家企业,评估值竟达2.1亿元,收购40%股权竟要花上8400万元!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决定终止收购,但8400万元已经到了四通精细化工账上,这就是迄今四通精细化工欠款8500余万元的由来。加上赵国珍借出去的7478万元,小小的四通精细化工已占用中川国际1.6亿元。

  截至9月底,上述三项应收款又从6月底的4.38亿元增至5.4亿元,短短三个月又增加了1亿多元,这1亿多资金又是怎么出去的?被谁占用?三季报均未披露。相比之下,赵“私账”上的3个多亿,比起公司“公账”上的5个多亿,还是小头呢。这些,又是谁的责任?

  中川国际重组以来,河南四通一直是公司的创利大户。如2000年,公司利润4358万元,河南四通利润4836万元;2001年,公司毛利6980万元,河南四通毛利3820万元。但今年上半年,也许是在查赵国珍的问题了,河南四通的业绩不再单独列示,公司营收和利润也均下降一半;三季报出来,净利润更降至74万元,每股收益不到5厘钱。人们不能不怀疑,前两年河南四通的“高效益”是否有包装之嫌?而这显然不是赵一个人就能做得了手脚的。

  《公司法》明确规定,董事、经理不得从事同公司存在同业竞争的行业,可赵国珍身为中川国际副董事长兼主要控股企业河南四通的法人代表,却在上述提到的多家企业任法人,而其掌控的企业,经营范围均是各种电力电器设备。这种明显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董事会却长期放之任之,以致造成一个副董事长就可以私下处置3亿多资产的严重后果。所有这一切,难道仅仅是赵国珍一个人的责任吗?(贺宛男/证券市场周刊2002年12月9日)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4楼  发表于: 2011-02-13   
掏空中川国际资产 董事长上演金蝉脱壳



掏空中川国际资产 董事长上演金蝉脱壳  
(2003-3-10 10:27:08)  
    

    继中川国际(600852)副董事长赵国珍于去年9月突然辞职之后,今年2月21日,董事长丛钢辞职。
  赵国珍去职的原因是因为赵私下对外担保、违规抵押以及对外借款合计超过3亿元。对于丛钢的辞职,中川国际的董秘陈璞的解释是,这是一次正常的工作调动。
  果真如此吗?1999年对中川国际实施重组的关键角色是丛钢和赵国珍,“赵国珍的违规贷款和巨额违规对外借款难道只能由赵一人负责?”距离公司2002年预亏公告发出几天后,丛钢即宣布离职,这无法不让人心底生疑。

  四通,一个招牌

  直至今日,四川很多业内人士依然对中川国际1999年的重组历历在目。一方面当年的中川国际是谁也不要;另一方面买家是“四通集团”。
  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四通集团只在重组中川国际的控股公司深圳通富达中占有极少的一部分股权。但四通的董事长沈国钧任中川国际的董事长,而重组的“操刀者”丛钢,却任中川国际的副董事长,这一人事安排大有深意。
  公开资料显示,深圳通富达公司由全部以丛钢为总经理的深圳四通投资公司、汇富通公司、凯臣投资公司三家合资成立。其中深圳四通投资公司由四通集团和汇龙科技公司注册成立,深圳四通投资公司又与“汇龙建业”公司、福建富闽公司注册了汇富通公司,而后,丛钢将自己注册的“赛臣投资”公司又与广东中科健公司分别出资500万元注册了一家凯臣投资公司。
  而真正由丛钢出资注册的仅赛臣投资,丛钢也仅仅出资500万元。在四川和深圳,业内人士也不知道谁是丛钢。
  从1999年到2002年5月7日,丛钢出任董事长为止,公司一直是四通的董事长——沈国钧任董事长,这更加深了人们对四通集团重组中川国际的印象。但当地媒体的一位记者说:“我们参加过他们许多次的股东大会,从来没见过沈国钧的身影。”而公司的一位高层则告诉记者:“其实,沈国钧只是挂了个名而已。四通集团和中川国际的股权关系隔了好几层,而且其在中川国际中的股权更是少之又少。”
  这就意味着在沈国钧就任董事长时期,丛钢一直隐藏在沈国钧的身影之后以副董事长的角色对中川国际发号施令。

  如意算盘

  2001年8月2日,中川国际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增发不超过6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预案,但是时逢中国证监会提高增发的门槛,中川国际也成了这次提高门槛后第一只被叫停的股票。2002年5月,中川国际增发宣告流产。
  中川国际增发计划募集用途之一的项目,是增资河南四通电力设备股份公司。中川国际本打算增资18036万元,用于建设新的项目。
  而河南四通,正是中川国际原副董事长赵国珍的企业。这不得不提到丛钢和赵国珍的关系。实际上丛钢在深圳经过一系列的合资注册,最终的通富达仍然没有实力重组中川国际。这时恰好需要资金的赵国珍听从了丛钢的建议,重组中川国际,实现借壳上市。赵国珍的主要资产葛天集团和佳和高科是地地道道的乡镇企业,赵本人对资本市场的运作也不甚了解,自然对丛钢言听计从,更何况此时丛钢的头上已经罩上了四通集团的光环呢。
  在实现了对河南四通的无偿吸收后,深圳通富达达到了收购中川国际的目的。1998年11月2日,深圳通富达与四川国资管理公司在一天内签下三个协议:深圳通富达公司支付14112万元购买四川国资公司持有的中川国际5600万股国家股(51%),四川省国资公司在中川国际的持股比例由65.7%减为14%;四川国资公司用这14112五万元购买中川国际等额面资产(即所谓的中川国际的不良资产);中川国际支付16595万元购买通富达的全资子公司——河南四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97%的股份。
  通过这三个协议,丛钢完成了以零成本收购中川国际,并且把河南四通的优质资产注入到上市公司。丛钢的如意算盘是,重组后,中川国际盘子较小,通过河南四通的优质资产,扭亏为盈后,迅速达到增发的要求,通过增发来满足赵国珍对资金的苛求,同时河南四通电力在获得资金后能够在市场上做大做强。一个理想的完美结局。

  赵国珍之乱

  增发的失败引发了赵国珍的不满,赵国珍终于发觉,丛钢在整个重组的过程中,利用的就是河南四通电力的优质资产和四通集团的旗号。
  偷鸡不成蚀把米。赵国珍开始谋划自己的退路,于是就发生了中川国际后来公告的赵国珍违规担保事件。赵国珍主要的违规担保事件包括以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名义,为河南葛天集团和河南佳和高科公司共计7150万元贷款提供担保。此外,河南葛天集团及其关联公司通过购销业务往来及借款的方式,占用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资金共计2.265亿元。赵国珍还在未履行正常程序的情况下,以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的土地为该公司3000万元贷款授信额度提供抵押。
  一位对中川国际知之颇深的投资公司总经理向记者表示,赵国珍大大小小的担保近10余次,总金额超过3亿元,在河南四通电力等相关的公司里都有丛钢派出的董事,身为董事长的丛钢怎么可能不知道?此时,丛钢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位投资公司的总经理还分析认为,更大的可能是,在面对赵国珍越来越急的催促资金的要求下,丛钢一方面在进行增发的工作,而另一方面丛钢也开始和赵国珍研究脱身之法,很难说在违规担保的幕后,赵国珍和丛钢还有没有另外一份协议。
  实际上可以肯定的是,在增发失败和赵国珍对资金需求的双重压力下,丛钢已经感觉到对中川国际的重组之路快要走到尽头了。事实证明,在中川国际总共4.2亿元的对外担保中,除了赵国珍的3亿左右,其余1亿元左右的对外担保大多都是丛钢的公司。

  掏空中川国际

  随后的情况是,中川国际的资产在不断遭到抛售,2000年4月11日,中川国际把享有广州泰康城权益的部分即1.4亿港币作价1.02亿港元“卖给了”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GITL——那正是丛钢注册的公司。同时把中川国际北海房地产开发公司100%股权、坦桑尼亚基汉斯项目全部权益转让给四通投资公司,作价5674万元。一年以后,2001年3月,中川国际和四通投资签署补充协议,将大部分余款“延期支付”。
  截止2002年6月底,中川国际应收帐款及其他应收款加预付帐款共4.38亿元,其中关联欠款2.3亿元,绝大部分是长葛市企业。而以丛钢为法人代表的四通精细化工欠款即达8563万元,加上赵国珍借出去的7478万元,小小的四通精细化工已占用中川国际1.6亿元。
  而这7478万元丛钢是这样偿还给上市公司的:河南四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以其2002年9月30日的7553万元帐面价值资产偿还所欠河南四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7548万元的债务。公告显示这些资产未经审计。
  记者就这未经审计的资产的价值大小向公司问询时,公司的一位高层这样说:“能抓住一点是一点,有总比没有好。”
  2002年7月5日,深圳市通富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将其持有的中川国际法人股8400万股(占中川国际总股本的51.12%)全部质押给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福田支行,为四通投资有限公司向该行借款提供质押。中川国际在2月18日发布了2002年度的预亏公告,这几乎又把中川国际拉回到了1999年重组以前的困境。
  不同的是,这一次中川国际背上了4.2亿元的对外担保。(冉学东 岳战野/经济观察报)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5楼  发表于: 2011-02-13   
七年重组梦不堪回首


ST中川跌破面值后上演反击 七年重组梦不堪回首
2005-02-21 09:50
--------------------------------------------------------------------------------

  如何抚平7年前重组留下的致命伤将关系到公司命运,四川国资委的重新掌控似乎被看好

  南方网讯 在2月4日一度成仙的*ST中川(600852),在节后3个交易日中连连上涨。2月18日,在大盘大幅下跌的情况下,该股竟然逆市涨停,让此前一直看淡该股的投资者甚感诧异。这只长期下跌的熊股是否极泰来还是临死前的挣扎?这不得不从这家公司7年前的重组开始说起。

  7年重组南柯梦

  *ST中川1994年上市之初的主营业务为国内外工程项目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又因拥有较深的政府扶持背景曾被市场广泛看好,股价一度达到20元以上。但上市后公司的经营状况、并没有取得长足进步,在1996年公司承建的乌干达欧文电站被业主终止而导致巨额损失,随后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寻求对外重组在1998年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

  但是此次重组并未能拯救这家濒临困境的公司,相反却让公司越陷越深。据了解,当时对*ST中川的“壳资源”感兴趣的公司颇多,但是,最后入主的却是几乎无人知晓的深圳通富达实业有限公司。接下来的1998年11月,*ST中川的离奇重组拉开了实质性的帷幕,三份貌似公正的协议得以签定。

  第一份是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国投)将所持有的占*ST中川总股本51.12%的5600万股国有股以14112万元转让给深圳通富达,第二份是*ST中川将账面价值合计14112万元的包括饭店、设备等资产转让给四川国投,而第三份则是深圳通富达将其全资子公司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97%的股权以1.66亿元的价格转让给*ST中川。

  三份协议的签订意味着深圳通富达在没有付出一分钱现金的情况下顺利取得了*ST中川的绝对控股地位。但事后四川证监局的调查表明,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97%的股权虚增价值达8000万元。也就是说,中川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的投资者在重组之初就丧失了8000万的资产,这对于一家规模中等的公司并非一笔小数目,更重要的是重组方的重组动机已经明朗。

  不仅如此,深圳通富达的如意算盘还希望通过增发圈钱。2001年8月,公司曾提出一份6000万股的增发计划,但由于股票发行政策的调整及部分拟增发投资项目市场环境因素的变化,最终导致增发方案叫停。但是这并没有阻止重组方的圈钱计划,相反采用了更为直接的方式。

  2001年8月,中川国际的副董事长、河南四通电力设备董事长赵国珍通过河南四通电力设备为其一手创办的河南葛天集团担保4150万元,为河南佳和高科担保5000万元。同时,葛天电气配件有限公司、四通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长葛市恒龙贸易公司、葛天集团等企业还向河南四通借款2亿多元,由于中川国际已经控股河南四通97%股权,河南四通因此流失的3亿元,账自然挂在中川国际名下。

  尽管公司董事会一再强调这只是赵国珍的个人行为,董事会并不知情,但这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事后的调查表明,赵国珍实际是这次重组的实际操控者,时任董事长、同时是深圳通富达董事长的丛钢与之过从甚密。这从后来发生的连锁辞职中可以窥见端倪。

  2002年9月,时任中川国际副董事长的赵国珍突然辞职;2003年2月,时任中川国际董事长丛钢辞职。但中川国际的问题并没有完结,2003年11月,中川国际又一董事长安国胜因涉嫌1998年与其他公司的经济案件,已被采取司法限制措施。

  2004年8月4日,由于在重组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中国证监会对深圳通富达公司以及*ST中川两届董事会中的相关责任董事进行了包括罚款在内的行政处罚。

  惨痛损失谁收残局

  实际上,由于大股东深圳通富达的股权已经被司法冻结,*ST中川的残局只能由当初的大股东、目前的二股东四川国资来收拾。市场不明白的是,当初四川国资为何要睁眼跳岩,同时在中川国际数年的沉沦中沉默,这样的谜底在年初终于露出端倪。

  有媒体报道四川省原副省长李达昌涉嫌挪用专款被逮捕,牵涉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ST中川(600852),而其中所谓挪用的专款主要是1997年财政部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给*ST中川5年期1000万美元的专项贷款。

  据悉,李达昌在担任四川省副省长期间,曾主持四川省“对非工作”。有消息称,李达昌的被捕与原四川省机械设备成套局局长郑安卡有关。而就是这个郑安卡,1999年11月在担任中川国际总经理期间曾参与中川国际赔偿乌干达欧文电站损失的谈判。

  由此看来,当初的*ST中川的混乱与李达昌的调控不无关系,公司多年的混乱与此高层的关系究竟有多深也有待进一步的调查。*ST中川董事会秘书陈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消息中所涉及的事实发生在1997年,而1999年公司已完成资产重组,对当时发生的事情并不清楚。

  太极推手可谓高超,但四川国资方面对某些情况应该是有所知悉的,并提前采取了行动。2004年6月,代表四川国资的5名董事已经进入董事会并且主控了公司的经营。据知情者称,此时李达昌的问题已经基本定性,四川国资方面已经可以不再考虑这一高层因素。

  但是由于公司业务匮乏,加之屡屡败诉,公司的经营状况没有起色。2005年1月26日*ST中川公告称,公司2002年、2003年已经连续两年亏损,公司已在2004年第三季度报告中预计2004年度将继续亏损。因此,公司股票将自2004年年度报告披露之日起连续停牌,上证所将在10日内作出暂停公司股票上市的决定。公司称,如果2005年半年度报告仍然亏损,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公司股票因此连续跌停,在2月4日最低价达0.99元,成为主板市场少见的仙股之一。但就在市场的一片看淡声中,*ST中川却来了个绝地反击,节后三天更是连续上涨。难道是公司基本面发生了什么根本变化?

  但公司方面表示,公司的经营状况只能算是正常,没有应该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市场人士则表示,由于四川国资重新掌控公司,李达昌问题引发的障碍已经基本消除,不排除公司重组出现新的变化的可能,但更大的可能是一种超跌反弹,投资者还是以观望为宜。

  记者感言:投资者的创伤由谁抚

  ●官建益

  在中川国际上市10年后,这家公司的股票一度跌破了面值。对于曾经高达20元以上的股价,目前的反弹是微不足道的。用这一点反弹根本无法弥补投资者的损失,更何况如果是反弹,将会有更低的价格等着投资者。

  在中川国际的沉沦中,我们此前看到的是来自于外部贪婪者的掠夺,但是在李达昌事件暴露后,我们终于看到隐藏在中川国际背后的另一条黑线。当初不解的许多疑问现在似乎已经有了一些答案。
  但是我们获得答案的代价已经太大,在10年的漫长岁月中,投资者在每股20元身上的损失岂是行政处罚所能解决的。惟一的希望是在排除一些阴影后,对此事件负有责任的有关方面能真正伸出援手,让深陷其中的投资者能够逐步脱离苦海。但是,这样的愿望能够实现吗? (编辑:方方)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6楼  发表于: 2011-02-13   
《经济观察报》:ST中川沉沦之旅


《经济观察报》:ST中川沉沦之旅

BUSINESS.SOHU.COM 2004年6月27日16:34 [ 朱昆锋 ]? 来源:[ 经济观察报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在沪深A股行列,ST中川以不足3元的股价成为毫无争议的超级低价股。

  几年来,来自公司内外负面消息的频繁冲击,使得这家一度被各方寄予厚望的上市公司遍体鳞伤。

  “公司所有应该披露的信息都已经对外公告了,我们现在也没办法对股价或公司的重组前景作出任何预测。”6月23日,ST中川证券办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显得相当谨慎和低调。而实际上,已有迹象显示,随着今年4月份公司现任第一大股东深圳通富达所持公司股权因为一起担保事项被全部冻结,ST中川再次走到了股权重构的边缘。

  只是引人关注的是,在深圳通富达介入之后,几年重组不进反退的背景之下,留下的残局最终要由谁来收场。

  高层“换班”

  在此之前的6月19日,ST中川发布的股东大会决议公告表明,具有公司现任第一大股东深圳通富达背景的4名董事及3名监事悉数离职,与此同时,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对董事会议案的表决,代表四川国资方面的管理人员杨乃忠等5位新成员进入董事会,雷洪等3位新成员进入监事会,两名新的独立董事也随之登场亮相。

  接任ST中川要职的几位高管,几乎清一色来自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其中半数以上均是四川国资管理公司的副总经理级人物。“公司管理层的彻底‘换班’至少给人一种感觉,四川国资方面可能要利用这次机会重新收拾ST中川的局面。”一位证券人士这样表达他的看法。

  事件发展至此,持有ST中川51.12%股权比例的深圳通富达在新的公司管理团队中全部出局,从而出现了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极为罕见的局面——大股东所持股权的份额与管理权的归属完全脱离,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却是缘于第一大股东主动提交给董事会的两份董、监事罢免提案。

  公开资料表明,在今年6月1日,深圳通富达曾向ST中川递交了关于部分董事和监事调整的提案,根据这两份提案的提议,包括丛钢、安国胜等在内的ST中川昔日高层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同时提议林海、张蛟、朱永涛不再担任监事。这些提议在6月18日的公司股东大会上全票通过。

  在这一决定的背后,显然有太多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

  对于上述鲜见的局面以及公司大股东的股权问题下一步有可能作何变动?前述ST中川证券办人士对记者表示,涉及公司股权未来调整的事,只能由公司现在的大股东来作决定;对于公司股权会不会有变动以及假设变动后公司重组的方向,公司证券办只能等待公司董事会的通知,“应该对外披露的信息从董事会传达到我们部门,往往都会有些延迟。”

  回顾几年前,因具有“四通背景”的深圳通富达的介入,ST中川的前景一度倍受各方关注和推崇。但在经历了几年的腾挪和起伏之后,这家因为四通的名号而曾经被外界看好的公司,最终变得前景颇难预测。

  此番通富达背景的高管全部离开董事会,各方的低调无疑给ST中川的未来去向留足了悬念。“我们只能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资本运作。”四川国资管理部门一位人士在电话中这样告诉记者。除此之外,他同样以“不清楚”为由,不愿对ST中川未来可能的走向多作任何评价。

  尴尬重组

  在深圳通富达介入之前,ST中川主营包括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1996年,公司净利润突然由上一年度4291万元的盈利跌落为亏损8318万元。按照公司披露的说法,此次波折主要是对外工程承包所引发,公司签约的乌干达欧文电站OFE-1土建扩建工程,因标价过低,合同本身存在严重缺陷,周转资金不足,导致被终止雇佣关系。

  所幸这只是单个项目引发的偶发性风险,ST中川于1997年即重新取得盈利3660万元。

  现在回头来看,ST中川几年来的重组之路不幸构成了这家上市公司的进一步沉沦之旅。实际上在深圳通富达介入几年之后,ST中川的主营业务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而有关深圳通富达对ST中川的重组“财技”,最初的一段往事总会被人不断提起。

  1998年11月2日,深圳通富达与四川国资管理公司在一天之内签下了三个协议。

  按照协议约定,深圳通富达出资1.41亿元购买四川国资公司所持ST中川(时称中川国际)5600万股国家股(后每10股送3转赠2股,变为今天的8400万股)。四川国资公司在ST中川的持股比例也自此由65.7%减为14.61%,深圳通富达与四川国资管理公司分别以51.12%和14%的持股比例分列第一、二大股东一直至今。

  但上述1.41亿元的股权转让款并没有真正转到四川国资管理公司手中。按照协议,四川国资公司再拿这笔钱购买ST中川等额面值的不良资产。而ST中川则用1.41亿元的资产转让款加上0.25亿元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深圳通富达的全资子公司——河南四通电力设备有限公司97%的股份。

  上述转让全部完成后,事实上相当于深圳通富达在取得上市公司控制权时不仅没有拿出一分钱的真金白银,而且还使得自身的资产得以顺利出售并因此变现1.66亿元。

  业界一直认为,深圳通富达的介入之所以一度让人们对ST中川的重组前景寄予厚望,与“四通”当时的响亮名号不无关系。

  已经公开的资料表明,深圳通富达最初是由深圳四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汇富通投资有限公司及深圳凯臣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投资公司。而深圳四通最初则为四通集团和另一家公司汇龙科技各出1500万元注册成立。

  尽管深圳通富达最初推进ST中川的重组之时,有关“四通”重组ST中川的消息不时见诸报端,但是真正到了ST中川面临退市风险的生死存亡之时,人们却又很难找到在ST中川沉沦的背后,两家公司在资本路径中值得引人瞩目的关联。

  迷茫未来

  自1998年深圳通富达从四川国资管理公司手中接任ST中川第一大股东,到今天通富达背景的高管悉数离开董事会、四川国资方面第二次全面接管ST中川,时间过去了将近6年。6年的时间似乎让ST中川的重组又回到出发的原点,却难以轻松改写公司前后对比的面目全非。

  深圳通富达介入ST中川的重组之后,公司业绩一度向好,但一系列变化的背后,却难以摆脱资本运作的痕迹。

  1998年中期和1999年中期,公司每股收益分别只有0.003元和0.015元,但全年每股收益却分别达到0.11元和0.18元。实际上,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不难发现公司两次在年报中上演了起死回生之术。

  2002年间,深圳通富达一度推出ST中川的增发计划,似乎希望通过增发募资挽救重组颓势。按照ST中川披露的信息,公司当时打算以增发所募资金对河南四通电力增资1.8亿元,用于建设新的项目。现在看来,当初的增发不成也许并非坏事,至少对投资者来说,又少了一次跌入投资陷阱的可能。

  一个具有说服力的背景是,时任ST中川副董事长、河南四通电力董事长的赵国珍在参与上市公司管理的同时,似乎更希望为个人关联公司的发展谋求打算。

  2001年8月,赵国珍成为ST中川的副董事长。之后,赵国珍通过当时仍由其担任董事长的河南四通电力为其个人关联公司提供担保近1亿元、提供借款2亿多元。由此可见,事实上河南四通本身并不缺钱,只是这些钱已被赵侵吞。

  不仅如此,ST中川经过此前6年的“重组”,财务状况已明显恶化,诉讼纠纷也开始零星见诸公告,公司净资产更是成为负数。作为公司主要资产构成的河南四通电力,在公司2003年年报中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计提准备。

  尽管关于ST中川的下一步发展尚难定论,但引人注意的是今年4月初ST中川发布的一则公告。根据这则公告,深圳通富达所持ST中川的全部法人股,因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提起的诉前保全申请已于今年4月2日被司法冻结。

  ST中川的未来走向,显然与这部分股权的最终去向有着极强的关联。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此次股权冻结缘于2002年7月5日,深圳通富达当时曾将其所持ST中川法人股8400万股全部质押给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为深圳四通投资向该行借款提供质押。

  由于ST中川在历次公告中均未对深圳四通投资的借款金额作出披露,使得通富达此番被冻结的股权将作如何处置又增添了几分悬念。

  而不管从何种角度来看,代表通富达的ST中川高管人员的全部离任,已经为ST中川下一步的变局蓄足了势。只是,在经历此番周折之后,ST中川还能回到6年以前吗?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7楼  发表于: 2011-02-13   
造假 “人祸” 灾难性重组噎倒*ST中川


造假 “人祸” 灾难性重组噎倒*ST中川



  8月14日,*ST中川  (600852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公布了2004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亏损1300万元,而在此前的2002年和2003年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目前的*ST中川已经处在了暂停上市的边缘。其实,早在1998年底,*ST中川就实施了资产重组,那么又为何落到今天的窘况呢?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事实上,正是这次重组,给公司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大的灾难。

  重组之初就造假

  *ST中川原来主营国内外工程项目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由于在1996年公司承建的乌干达欧文电站被业主终止而导致巨额损失,随后受整个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被迫寻求对外重组。

  据了解,当时有诸多企业都对*ST中川的“壳资源”很感兴趣,但是,最后入主的却是当时几乎没人知道、毫无名气的深圳通富达实业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围绕*ST中川同时签定了三份协议,第一份是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国投)将所持有的占*ST中川总股本51.12%的5600万国有股以14112万元转让给深圳通富达,第二份是*ST中川将帐面价值合计14112万元的包括饭店、设备等资产转让给四川国投,而第三份则是深圳通富达将其全资子公司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97%的股权以1.66亿的价格转让给*ST中川。至此,通过一系列的资产转让后,深圳通富达在没有付出一分钱现金的情况下顺利取得了*ST中川的绝对控股地位。

  但是,就是这个*ST中川高价购买到的河南四通电力公司在资产上却存在着严重的虚假。根据四川证监局的调查,在河南四通电力公司1.7亿资产中,有8266万元是不实的,而*ST中川花费1.66亿购买的四通电力97%股权所对应的资产中有8000万是不实的,虚假资产占了近50%,由此可见,刚一开始深圳通富达就侵占了*ST中川8000万资产,其动机显然是不纯的。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之后,*ST中川并没有及时对河南四通电力存在的不实资产作出说明,而是继续加以掩盖,使得*ST中川所公布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符,而且虚增资产数额巨大,导致*ST中川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从而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在深圳通富达入主*ST中川后,开始了一系列的资产买卖,名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但是记者却发现其中有诸多蹊跷之处。2000年12月,*ST中川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决定斥资8400万元收购深圳通富达股东———四通投资公司所持有的四通精细化工公司40%的股权,并且在随后的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然而审计报告显示,四通精细化工公司此时的总资产仅4791万元,净资产仅2000万元,但是经过深圳某评估事务所评估后,总资产的评估价值则达到了2.3个亿,净资产的评估值增加到2.1亿,帐面价值仅800万元的股权交易价则高达8400万,评估增值10倍以上,增幅之大令人吃惊。

  对于此次交易的目的,公司是这样描述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然而记者进一步调查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四通精细化工公司在2001年的前5个月居然没有一分钱的主营收入,并且亏损113万元,就是这样一家连正常的经营都未开展,而且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又何谈利润增长点,其股权又怎能增值10倍以上呢?尽管事隔半年后,在2001年8月公司因某种原因终止了该项收购,但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当初提出该议案的真正动机。

  “人祸”拖垮公司

  经过重组后,*ST中川进入了电力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转变为电力设备和工程承包。但是,从2000年以后,两大主业全面陷入低谷,电力设备制造的主营收入从1.6亿下降到9000万,工程承包主营收入也从1亿元下降到不足2000万元,公司整体效益逐步下滑,并于今年被第二次“ST”处理。

  不过,市场不景气和经营不善等因素并不是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还在于“人祸”,而采用的手段是违规担保和关联方占款。2002年11月公司披露,时任*ST中川副董事长、河南四通电力董事长的赵国珍在未经过正常程序的情况下,从2001年底开始,擅自利用河南四通电力公司的名义为河南葛天集团和河南佳和高科公司提供违规担保7150万,同时葛天集团及其关联企业通过借款等方式占用河南四通电力公司2.26亿元,而令人吃惊的是,葛天集团及佳和高科两公司的法人代表均为赵国珍本人。

  在整个*ST中川的重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深圳通富达的法人代表丛钢,另一个就是赵国珍,两人都是在1998年重组之后进入公司的。事实上,丛、赵两人在重组*ST中川之前并无多大的关联,只是因为共同重组*ST中川而走到一起来的。事发后,虽然*ST中川免去了赵国珍的职务,并也成立专门小组清理担保和占用款。不过截止目前,其清欠工作效果却相当不理想,提供的违规担保已逾期并被银行及相关债权人提起了诉讼,目前已有4000万败诉;关联企业占用款的清欠也无多大进展,只有少部分欠款被用资产和股权来抵偿,这些用于抵偿的资产市场变现价值到底有多少很难说,而且注册会计师指出,公司对这些抵偿资产能否享有充分的控制权都不确定。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占用款仍未收回,2003年报显示,*ST中川对未收回来的1.47亿欠款全额计提了坏帐准备,导致公司出现了2.37亿的巨额亏损,并且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尽管公司董事会一再强调这只是赵国珍的个人行为,董事会并不知情,但这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从公司2001年报中记者发现,在关联方欠款中,葛天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且数额并不小,这已经给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作为*ST中川董事会不可能不加以注意,而放任河南四通电力被占用款金额继续增加以及对外担保等行为的发生,显然董事会是明显失职的。

  2004年8月4日,由于在重组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中国证监会对深圳通富达公司以及*ST中川两届董事会中的相关责任董事进行了包括罚款在内的行政处罚。

  第二大股东临危受命

  2004年6月18日,*ST中川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通过了董事会改组的议案,11名董事中有7名进行了调整,四名具有深圳通富达背景的董事退出了董事会,其中包括原董事长安国胜和深圳通富达法人代表丛钢。而在增选的七名董事中,除了两名独立董事外,其余五位则全部在四川国投公司任职。

  值得注意的是,*ST中川这届董事会的任期要到2005年5月才届满,在未届满时就如此大比例地调整董事是很反常的,而且持有*ST中川51.12%股份的深圳通富达公司提出将具有自己公司背景的四名董事罢免后却并没有提出新的董事人选,相反仅持有*ST中川14.61%股份的四川省国投公司却有5名董事进入董事会,占到了董事会人数的近一半,这种现象在其他上市公司中是很罕见的。可以看出,四川国投方面正在逐步掌控公司董事会。

  种种迹象表明,深圳通富达出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引入新的重组方进行二次重组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据了解,目前深圳通富达所持有的*ST中川的51.12%股份已经因欠款被诉前保全而遭司法冻结,在股权被冻结的情况下引进新的重组方难度很大,因此在目前深圳通富达已经无法拿出有效办法解决*ST中川困境的情况下,由二股东四川国投执掌董事会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经过近6年的重组,目前的*ST中川情况却更加糟糕,主业经营持续下滑,2004年半年报显示,担保余额仍高达近4个亿,而公司的净资产已经为负。一位公司内部人士曾私下向记者坦言,这是一次不成功的重组。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调整后的公司新董事会也未拿出明确而有效的化解风险和振兴经营的计划,但现实却是,留给公司的时间并不多了。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8楼  发表于: 2011-02-13   
造假 “人祸” 灾难性重组噎倒*ST中川


造假 “人祸” 灾难性重组噎倒*ST中川



  8月14日,*ST中川  (600852 行情,资料,咨询,更多)公布了2004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亏损1300万元,而在此前的2002年和2003年公司已经连续两年亏损,目前的*ST中川已经处在了暂停上市的边缘。其实,早在1998年底,*ST中川就实施了资产重组,那么又为何落到今天的窘况呢?记者经过调查发现,事实上,正是这次重组,给公司带来的不是希望,而是更大的灾难。

  重组之初就造假

  *ST中川原来主营国内外工程项目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由于在1996年公司承建的乌干达欧文电站被业主终止而导致巨额损失,随后受整个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恶化,被迫寻求对外重组。

  据了解,当时有诸多企业都对*ST中川的“壳资源”很感兴趣,但是,最后入主的却是当时几乎没人知道、毫无名气的深圳通富达实业有限公司。1998年11月,围绕*ST中川同时签定了三份协议,第一份是四川省国有资产投资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四川国投)将所持有的占*ST中川总股本51.12%的5600万国有股以14112万元转让给深圳通富达,第二份是*ST中川将帐面价值合计14112万元的包括饭店、设备等资产转让给四川国投,而第三份则是深圳通富达将其全资子公司河南四通电力设备公司97%的股权以1.66亿的价格转让给*ST中川。至此,通过一系列的资产转让后,深圳通富达在没有付出一分钱现金的情况下顺利取得了*ST中川的绝对控股地位。

  但是,就是这个*ST中川高价购买到的河南四通电力公司在资产上却存在着严重的虚假。根据四川证监局的调查,在河南四通电力公司1.7亿资产中,有8266万元是不实的,而*ST中川花费1.66亿购买的四通电力97%股权所对应的资产中有8000万是不实的,虚假资产占了近50%,由此可见,刚一开始深圳通富达就侵占了*ST中川8000万资产,其动机显然是不纯的。更为严重的是,在这之后,*ST中川并没有及时对河南四通电力存在的不实资产作出说明,而是继续加以掩盖,使得*ST中川所公布的资产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相符,而且虚增资产数额巨大,导致*ST中川财务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从而误导了投资者的决策。

  在深圳通富达入主*ST中川后,开始了一系列的资产买卖,名曰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盈利能力,但是记者却发现其中有诸多蹊跷之处。2000年12月,*ST中川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决定斥资8400万元收购深圳通富达股东———四通投资公司所持有的四通精细化工公司40%的股权,并且在随后的股东大会上获得通过。然而审计报告显示,四通精细化工公司此时的总资产仅4791万元,净资产仅2000万元,但是经过深圳某评估事务所评估后,总资产的评估价值则达到了2.3个亿,净资产的评估值增加到2.1亿,帐面价值仅800万元的股权交易价则高达8400万,评估增值10倍以上,增幅之大令人吃惊。

  对于此次交易的目的,公司是这样描述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然而记者进一步调查却发现,这个所谓的四通精细化工公司在2001年的前5个月居然没有一分钱的主营收入,并且亏损113万元,就是这样一家连正常的经营都未开展,而且处于亏损状态的公司又何谈利润增长点,其股权又怎能增值10倍以上呢?尽管事隔半年后,在2001年8月公司因某种原因终止了该项收购,但这让人不得不怀疑当初提出该议案的真正动机。

  “人祸”拖垮公司

  经过重组后,*ST中川进入了电力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转变为电力设备和工程承包。但是,从2000年以后,两大主业全面陷入低谷,电力设备制造的主营收入从1.6亿下降到9000万,工程承包主营收入也从1亿元下降到不足2000万元,公司整体效益逐步下滑,并于今年被第二次“ST”处理。

  不过,市场不景气和经营不善等因素并不是导致公司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真正的原因还在于“人祸”,而采用的手段是违规担保和关联方占款。2002年11月公司披露,时任*ST中川副董事长、河南四通电力董事长的赵国珍在未经过正常程序的情况下,从2001年底开始,擅自利用河南四通电力公司的名义为河南葛天集团和河南佳和高科公司提供违规担保7150万,同时葛天集团及其关联企业通过借款等方式占用河南四通电力公司2.26亿元,而令人吃惊的是,葛天集团及佳和高科两公司的法人代表均为赵国珍本人。

  在整个*ST中川的重组过程中,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深圳通富达的法人代表丛钢,另一个就是赵国珍,两人都是在1998年重组之后进入公司的。事实上,丛、赵两人在重组*ST中川之前并无多大的关联,只是因为共同重组*ST中川而走到一起来的。事发后,虽然*ST中川免去了赵国珍的职务,并也成立专门小组清理担保和占用款。不过截止目前,其清欠工作效果却相当不理想,提供的违规担保已逾期并被银行及相关债权人提起了诉讼,目前已有4000万败诉;关联企业占用款的清欠也无多大进展,只有少部分欠款被用资产和股权来抵偿,这些用于抵偿的资产市场变现价值到底有多少很难说,而且注册会计师指出,公司对这些抵偿资产能否享有充分的控制权都不确定。另一方面,绝大部分占用款仍未收回,2003年报显示,*ST中川对未收回来的1.47亿欠款全额计提了坏帐准备,导致公司出现了2.37亿的巨额亏损,并且陷入了资不抵债的境地。

  尽管公司董事会一再强调这只是赵国珍的个人行为,董事会并不知情,但这显然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从公司2001年报中记者发现,在关联方欠款中,葛天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占了绝大多数,且数额并不小,这已经给出了一个令人警惕的信号,作为*ST中川董事会不可能不加以注意,而放任河南四通电力被占用款金额继续增加以及对外担保等行为的发生,显然董事会是明显失职的。

  2004年8月4日,由于在重组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行为,中国证监会对深圳通富达公司以及*ST中川两届董事会中的相关责任董事进行了包括罚款在内的行政处罚。

  第二大股东临危受命

  2004年6月18日,*ST中川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通过了董事会改组的议案,11名董事中有7名进行了调整,四名具有深圳通富达背景的董事退出了董事会,其中包括原董事长安国胜和深圳通富达法人代表丛钢。而在增选的七名董事中,除了两名独立董事外,其余五位则全部在四川国投公司任职。

  值得注意的是,*ST中川这届董事会的任期要到2005年5月才届满,在未届满时就如此大比例地调整董事是很反常的,而且持有*ST中川51.12%股份的深圳通富达公司提出将具有自己公司背景的四名董事罢免后却并没有提出新的董事人选,相反仅持有*ST中川14.61%股份的四川省国投公司却有5名董事进入董事会,占到了董事会人数的近一半,这种现象在其他上市公司中是很罕见的。可以看出,四川国投方面正在逐步掌控公司董事会。

  种种迹象表明,深圳通富达出局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引入新的重组方进行二次重组是比较好的选择。但据了解,目前深圳通富达所持有的*ST中川的51.12%股份已经因欠款被诉前保全而遭司法冻结,在股权被冻结的情况下引进新的重组方难度很大,因此在目前深圳通富达已经无法拿出有效办法解决*ST中川困境的情况下,由二股东四川国投执掌董事会也是迫不得已之举。

  经过近6年的重组,目前的*ST中川情况却更加糟糕,主业经营持续下滑,2004年半年报显示,担保余额仍高达近4个亿,而公司的净资产已经为负。一位公司内部人士曾私下向记者坦言,这是一次不成功的重组。截至记者发稿时,经过调整后的公司新董事会也未拿出明确而有效的化解风险和振兴经营的计划,但现实却是,留给公司的时间并不多了。
ygayga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7511
精华: 6
发帖: 2348
在线时间: 3708(时)
注册时间: 2007-08-26
最后登录: 2025-05-11
9楼  发表于: 2011-02-13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10楼  发表于: 2011-02-14   
张工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20349
精华: 36
发帖: 829
在线时间: 647(时)
注册时间: 2009-07-31
最后登录: 2018-01-30
11楼  发表于: 2011-02-15   
坚决支持
(本帖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任何人据此信息买卖风险自负)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12楼  发表于: 2011-02-15   
打响退市股第一枪
葡萄酒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28653
精华: 1
发帖: 250
在线时间: 484(时)
注册时间: 2009-12-04
最后登录: 2015-11-04
13楼  发表于: 2011-02-15   
拿起法律武器!
张工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20349
精华: 36
发帖: 829
在线时间: 647(时)
注册时间: 2009-07-31
最后登录: 2018-01-30
14楼  发表于: 2011-02-15   
回 12楼(小石头) 的帖子
中川投资者向北亚学习,要么不做,要做做到底!
(本帖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任何人据此信息买卖风险自负)
小石头 离线
级别: 特级荣誉会员
UID: 48909
精华: 12
发帖: 1003
在线时间: 1178(时)
注册时间: 2010-08-15
最后登录: 2016-08-15
15楼  发表于: 2011-02-15   
谢谢尊敬的张工!谢谢小草论坛!您们都是好人!短短的几天已有近30多位同胞兄弟姐妹来联系了!张工您也买100股参加*****!大股东国姿委也相当支持!感激林斗明董事长!我们下一步联系其它大股东!他们有实力!
qwe987123 离线
级别: 银牌会员
UID: 21700
精华: 35
发帖: 1879
在线时间: 1282(时)
注册时间: 2009-08-27
最后登录: 2016-11-14
16楼  发表于: 2011-02-16   
支持

50 人

国家 信 访局

一定成功
落叶 离线
级别: 一级荣誉会员
UID: 31584
精华: 11
发帖: 16449
在线时间: 6288(时)
注册时间: 2010-01-27
最后登录: 2020-04-06
17楼  发表于: 2011-03-21   
中川国际复牌一波三折2011年03月21日 02:15
来源:国际金融报 作者:黄烨 本报特约作者 李玉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