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扩容蓄势待发2011年06月17日 04:54
来源:中证网 作者:蔡宗琦
字号:T|T0人参与0条评论打印转发配合国家实施科技发展战略而诞生的新三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扎堆的板块。五年以来,挂牌企业业绩普遍呈现高增长态势,许多机构投资者参与其中,为扩容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新三板扩容方案仍在积极完善中,焦点集中在风险控制以及如何处理与各地产权交易所的关系。
扩容势在必行
新三板是业界对“中关村[7.26 -0.27% 股吧]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代办股份报价转让系统”的俗称。从我国场外股份交易市场的历史不难看出,“新三板”扩容是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顺势而为之举。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明确规定“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股份转让工作,启动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工作”。此后,“新三板”的工作一直处于国务院关注之中。今年6月,国务院批转发改委关于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重点谈到了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推进场外交易市场建设,研究建立国际板市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位列其中。
新三板旨在为高科技成长企业提供投融资平台,挂牌公司为非公众公司。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新三板需要从中关村扩展到其他高新科技园区,新三板扩容势在必行。
整体业绩高增长
新三板试点已五年有余。作为高新技术企业扎堆的板块,新三板挂牌企业的业绩普遍呈现高增长态势,为扩容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10年年报来看,申银万国[2.88 -1.71%]研究部统计显示,81家挂牌公司2010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4%,净利润同比增长4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19%,平均同比增长29%;其中,9家公司的ROE同比增速超过100%,最高增速达780%。2010年平均销售毛利率达47.1%,平均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其中,34家公司2010年销售毛利率超过50%。此外,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口径,有36家挂牌公司符合创业板上市条件。
从业绩增长来看,挂牌的81家公司中,除去未公布年报的ST羊业,共有13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下滑,同期增长超过100%的有16家,增长超过50%的有31家。可以看出,公司挂牌新三板后,受公司质地、推荐券商指导以及行业本身发展趋势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在公司治理、资本结构、产品研发和盈利模式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改善。
随着新三板扩容的预期临近,许多机构投资者也参与其中。从2010年年报来看,81家公司中48家挂牌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有机构客户参与,48家公司的平均机构股东占比为33%。
对于新三板的业绩表现,申银万国分析师张怡认为,整体业绩高增长体现了新三板的定位——重点服务于初创期、高增长、高科技含量的创新性企业。她认为,未来以新三板为基础而建立的全国性场外交易平台必将进一步完善市场制度,通过引入做市商交易制度、低标准的挂牌制度以及灵活的“转板”制度,为初创期的企业提供股份交易、融资平台,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方案仍在完善中
“2010年,我就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政协提案,建议在三板扩大基础上建立全国场外市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表示,“只有大力发展场外市场,才能使资本市场成为真正的多层次市场,增加资本市场的弹性,提高安全性。”
去年以来,新三板扩容的字眼频频现诸报端,从去年中到年底,再到今年两会后,市场曾预测过多个新三板推出的时间版本,并且对新三板投资者准入门槛、做市商制度多有揣测,但新三板方案至今尚未公布。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眼下新三板方案仍在紧张完善中,完善方向集中在“风险控制”及如何处理与产权交易所的关系上。
由于新三板企业多数处于初创期,风险较大,投资者贸然入市将会遭遇很大风险,因此监管层为新三板设计了准入门槛及做市商制度两道保障门,试图让更为理性的投资者入场,并且由券商做市商制度合理定价。消息人士透露,“正在修改的方案也计划出台更多附加规定,进一步减弱新三板风险”。
此外,作为场外交易市场,新三板与已经存在的产权交易所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也是方案的完善要点。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存在地方政府主导的产权交易所,它们与新三板的功能有所重叠,这部分市场如何监管?
对此,申银万国发布报告认为,新三板试点扩容的方案更可能将在场外交易的各种标的纳入其中,从而成为全国性的场外交易市场,这一市场不仅仅有股权、产权甚至可能容纳可场外交易的各类标的。
“之前拟定的方案中并未轻易涉及产权交易所,主要是计划扩容到各地的高新科技园区”,有市场人士表示,未来方案的修改中,新三板依然不会将产权交易所纳入其中,但产权交易所的非公众公司股权交易将有望参照新三板运行方案,以更加科学运行。
市场人士普遍预期,在新三板扩容方案落地之后,将为投资者增加一个投资渠道。国信证券研究员赫凤杰表示,场外市场可能蕴含着一批具有爆发潜力的公司,普通投资者在满足适当性管理条件下,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在将来制度改进之后可以参与到这个市场。
各路资本逐鹿新三板
朱宇
□本报记者 朱宇
“新三板”扩容蓄势待发,各路资本也闻风而动。以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例,“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定向增资市盈率不断攀升,最高达57.3倍,机构突击入股反映了各路资本不断向“新三板”挂牌企业*****。
闻风而动
中国证券业协会场外市场工作委员会殷浩认为,“新三板”的定位应是上市资源的孵化器和蓄水池,其作用是解决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服务需要。如果把整个资本市场体系比作金字塔的话,“新三板”市场应是塔基。新三板扩容就是构筑塔基的过程。
曾几何时,由于不向普通投资者开放,再加上原始股东的惜售,以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代表的新三板市场一直交投都不很活跃。在新三板扩容大方向渐趋明朗的情况下,各路资本纷纷介入新三板市场。
清科研究中心认为,与普通“非公开流通股份”不同,“新三板”企业在挂牌之初,经历过改制、审批等流程,企业股权架构清晰,在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协助下完成了规定的信息披露流程,因此,“新三板”企业的起点高于普通企业,具有较高的IPO预期。加之创业板的推出,部分“新三板”企业距离创业板只有一步之遥,因此,机构投资者对“新三板”企业的IPO期望值随之增加。
一位热衷于投资新三板的PE人士表示,“新三板中很多企业的财务指标都符合创业板要求,也有企业成功转板的先例,因此投资新三板可以锁定IPO预期。新三板的目的就是培育上市资源,一旦转板机制开启,到时候可能就是成批的转板,现在不布局到时候就晚了。”
从5.55倍到57.3倍
为了抢得先机,许多机构都热衷于参与“新三板”挂牌企业的定向增资,“新三板”定向增资的市盈率也水涨船高,机构突击入股在“新三板”挂牌企业中不断上演。
按照“新三板”企业的相关规定,挂牌公司可以在股东人数不突破200人的前提下,申请定向增发,实现再融资。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06年以来,新三板有18家公司进行了22次定向增资,募集资金达17.2亿元。其中2010年,“新三板”有9家公司完成10次定向增发,总融资额达4.38亿元。
如今大多数新三板企业的定向增资市盈率早已悄然提高到20至40倍之间。以“中海阳”为例,2010年7月22日,“中海阳”公布上半年的定向增资结果为每股价格9元,以2009年净利润计算,摊薄每股收益为0.29元,摊薄的静态市盈率约为31倍;2010年11月26日,时隔仅4个月,“中海阳”再次公布定向增资方案,此时公布的增资每股价格飙升至21.20元,以公司2010年前10个月净利润计算,摊薄每股收益为0.37元,市盈率高达57.3倍,创下新三板定向增资价格和市盈率的两项纪录。历史上新三板最低的定向增资市盈率仅5.55倍。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追逐可见一斑。
中介机构跑步进场
中介机构也把新三板作为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迄今为止,新三板市场的主板券商数量已从2006年的17家跃升至50家,还有多家券商正在积极申请。
除券商之外,在2011年中关村示范区企业上市工作会上,多家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市场人员都在大派名片。
国泰君安证券投行部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新三板赋予了主办券商更多的自由空间,未来新三板有可能采用做市商制度,券商发挥作用的空间将很大。一旦新三板向全国推开,投行业务将大大增长,而如果能在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起到示范作用,将会对公司今后的业务推广带来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