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3月10日 星期日
您的位置:首页 > 深圳特区报 > 副刊特刊 > 证券
ST九州董事长自揭“前朝”黑幕
http://pdf.sznews.com/gb/content/2002-03/10/content_687808.htm据《中国经营报》
是退市还是重组,“中国第一低价股” S T九州离“连续三年亏损就退市”的大限只有一个月,业内人士发现,和所有烂掉的上市公司一样, S T九州的问题足以令人震惊。
“九州的马年是莫测的。”九州股份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十分低调地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坦言九州的出路是“可想而知的无奈而痛苦”,选择“莫测”这个词汇显示出他复杂的心态。
2001年12月28日,离新年只有3天,九州股份悄无声息地搬回了厦门湖光大厦———九州最初起家的地方。当初搬离这里去缔造九州“辉煌”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想到这戏剧性的历史一幕。
在曾经记录九州“辉煌”的九州商社大厦8层,九州商社现任董事长谢良生接待了记者。
有过管理大型国企丰富经验的谢良生1999年12月底被作为“救火者”派到九州商社。“按照1999年中报,净资产6亿多,即使再亏,也还要剩下一两个亿。”当时这样想的不仅仅是谢良生,还有“上级领导也这么认为。”
但是账面上写着库存物资3亿多,一盘库,竟然连30万也变现不了。“到九州兼并过来的企业去,走一家企业,心就凉掉一大截。”谢良生一到九州就开始查账,三个月连家底也没能摸清楚———所有的账都是假的。于是,他只有倒着来,采用清产核资的办法,只认现在资产还值多少钱。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已经“回天无力”。
某公司因为有过收购重组九州的计划,曾经派了一位投资管理人员到九州做财务调查。“在上市前所作的评估中,九州的一部电话竟然也能够评估出万把块钱。”这位人士用“触目惊心”来形容他在九州三个月的蹲点感受。
花钱如流水
“赵裕昌不是个简单的人物。”对于现在已经成为阶下囚的九州公司前任董事长赵裕昌,好多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有定向募集来的1.3亿元,上市得来的3亿多元,还有大量的银行借款和职工集资款,怎么会只几年时间不仅全部花光,还留下那么大的窟窿。”
赵裕昌每次出行都前有警车开道,后有众人跟随;并且一行常常是20多辆车,颇为壮观。其家族有近30人在九州商社及股份公司重要岗位上任职;九州公司在上市前,为了打通各个关口,曾给福建省政府有关部门官员和中国证监会个别官员赠送或低价出让不少九州的股票,并且涉案人数众多。
如果不是远华案,不明所以的员工除了对赵裕昌“讲大排场”颇有微词外,对他的印象还很完美,有一位已经离开九州的年轻人说,他是在九州学到了“努力工作”。九州走私案总案值18.5亿元,偷逃税款18.6亿。但是九州获益只有1300万元,收益不及1%。并且,一个法人走私大案中竟派生出23个独立的走私个案……“走私的全是香烟等高关税物品,按道理应该利润很高。”这的确让人深感困惑。
兼并埋祸根
九州的确是多元化的庞大帝国。从1995年起,它兼并收购的企业就有19家之多,彼此之间几乎毫无关联,但有一点是共通的,这些兼并收购回来的企业几乎都是资不抵债,所有的企业从未向总部缴过一分钱,所有的投资都没有收益。当然,也不排除惟一的一个例外———龙岩高岭土公司。这个例外的产生是因为高岭土属资源性行业,说白了,就是挖来土就能卖钱。
就是一些原本能产生较好效益的项目也在赵裕昌的口号声中变得务虚起来,当时九州的投资管理人员曾去九州实施大啤酒战略的核心企业漳州啤酒厂了解情况,发现生产车间满地是水没过鞋子,于是建议更换管理人员:“啤酒生产企业,应该卫生第一。”但所有声音没能引起赵的重视,专家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被看成了是细枝末节。
“赵裕昌想要的是一个帝国。”九州股份大规模的兼并行动成为当地的一个神话,九州公司还因此曾被众星捧月般当成福建省国企改革的试点单位。但是所有的公司一经转到九州旗下,马上就成了公司向银行贷款的一个新工具,银行的贷款就是这样不断地流进来。这就是当时曾红极一时的所谓的“九州机制”。银行的钱不足以应对九州的支出,赵裕昌就在一次会上发出号召:“下属公司要会借鸡生蛋,各显神通进行融资。”
“能抵押出去的全部都抵押出去了。”当时的一位财务经理算了一笔账。“九州没有实业也没有实质的资产支撑。当时九州欠银行的钱即使我们只按照6个亿算,并且按照目前下调后的利率,也要3000多万元的利息,没有企业能为九州产生每年3000万元的利润,九州只有拆了东墙补西墙。”
在福建省内,几乎所有银行都是九州债权人,几乎所有的非银行机构借给九州的钱都没被偿还,股份公司总负债金额高达14亿多元。九州商社除欠股份公司6个亿外,在外面欠款的巨额数目更大。股份公司记录债务笔数的清单有近30页,订成厚厚的一本,而且所有的借款都已到期,据悉现在股份公司的债务纠纷诉讼就有60多起。
没有实业创造不了利润,创造不了利润就依赖银行贷款。九州就像一只已经上路的轮子,它必须运转,并且运转的速度越快就越稳定;稍事停留,就会倒下。其实,谁都明白,它肯定要倒下,只不过是早晚的事,九州恶性循环的资金链是短命的。
互保骗贷款
九州除了依靠兼并收购然后向银行抵押贷款这个脆弱的资金链,在外部,九州还沉醉于担保圈游戏。
一方面,“九州股份”成为“福建担保圈”的“融资工具”。截至2000年末,九州股份共担保56641万元,22850万元属对外担保,“担保”及“借款”所潜藏的风险,最终引发诉讼,“ S T九州”去年末已判决败诉金额达3.35亿元。其中,为他人“担保”所付的“连带赔偿”,比自身逾期贷款的败诉金额还高。
另一方面,“九州股份”通过“担保”获得过巨大的现金流入。1999年末担保借款余额为5.95亿元,2000年末为5.03亿元(1999年利息支出即达8870万元)。
然而,现金流出也很快,其货币资金余额从1997年年末的1亿多元,下降到2001年中期不到1400万元。三年来,“九州股份”基本上是借新债还旧债,三年累计的“借款、发行债券所收到的现金”还不足以用于偿还债务及利息,“经营活动”只能带来微弱的现金流入,“投资活动”则完全是净现金流出,股权筹资的能力已经基本丧失。
“福建担保圈”被多家媒体作为分析担保圈的“经典”案例。1997年末至2000年末,圈内总借款额(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和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负债合计)增加了近一倍,至79.2亿元;其担保金额增加了近4倍,至52亿元。其中,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借款额已超过平均净资产,2000年年末平均每家上市公司的借款额达到了4.8亿元,已超过其平均净资产(调整后为4.7亿元)。而在这些借款中,担保借款占近80%的比例。
“九州股份”成为“福建担保圈”中问题最大的上市公司。与九州同系一线而无法避免共患难的上市公司,像 S T海洋、中福实业目前也都是“泥菩萨过河”。目前各方人士认为,就“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这一特殊性来说,让九州倒下就是很有难度的。
在假期,有一个企业给谢良生打电话,说是要找九州做担保。“公司里明天不办公,怎么谈担保的事情?”谢良生很不解。对方的回答让他吃惊不小:“只要您签个字就行了,跟其他部门上不上班有什么关系呢?”后来,谢良生发现,九州竟然有四个渠道可以为人做担保。一个是办公室,一个是财务部,一个是企管部,还有一个渠道就是直接找到法人代表签字。担保竟然如此随便。
新规破美梦
在厦门,几乎人人皆知耗时12年也没能盖起来的九州大厦。“全部是钢结构,楼顶设有停机坪”,这也是赵裕昌的浪漫主义杰作。但由于挖到了暗河,光打地基就用了几年时间,耗资上亿。九州大厦真正落成那一天,九州已经从股市地平线上消失。
自证监会宣布2001年1月1日起取消 PT制度,出台新的退市政策,公司在连续亏损3年后将直接退市。受此利空消息影响, S T九州股价一落千丈,价位从消息出台前5.51元跌至2元。重组迫在眉睫。
林熹,作为 S T九州新的入主方升汇方面代表,也是集团指定的对外发言人。升汇集团在去年11月26日提出议案,拟进行一笔股权转让交易。此笔关联交易分别是以1950万元,1080万元,以及2800万元的转让价格向升汇集团转让子公司福建省九州集团保税品有限公司,厦门象屿九州进出口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以及北京九州宏昌经贸有限公司80%的股权,并且此项关联交易在12月24日股东大会获得全票通过。升汇集团其用意再明显不过:这笔关联交易一旦达成并获得审计通过,足于弥补 S T九州2001年年度亏损,这也是升汇入主的第一步棋———保牌计划。
两天后,也就是12月26日,财政部发布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规定要求,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形成的收益,只能列入资本公积金下的一个明细科目,而不得用于转增资本或弥补亏损。令人不解的是,这项规定没有从12月26日公布的这一天实行,而是先于出台时间———从12月21日起实行。这样, S T九州股东大会决议即使付诸实施,也不可能对今年的扭亏做任何贡献。
据悉,升汇集团至今仍迟迟没有向 S T九州注入资产,其原因是 S T九州全部国家股被江西法院冻结,福建省财政厅与升汇集团签订的6566.5万股国家股股权托管协议书履行面临法律障碍。
股权被冻结一案主要也是由于福建省九州商社欠款爆发。1997年6月,福建省九州综合商社经主管部门批准,对江西景德镇瓷都洁具厂实施兼并,由于该厂欠下中国建行景德镇分行东郊支行5000多万元贷款,而九州商社在兼并中采用的是承债式兼并,承接了洁具厂的债权债务,全部不良贷款转移到福建九州商社。事后由于九州商社参与远华走私案件曝光后,卷入重大诉讼致使商社丧失偿债能力。
目前,江西法院方面尚未开庭审理,按照法律程序,法院一审下达关于借款纠纷的裁决文书后, S T九州国家股将有可能被法院拍卖。从法院受理该案到一审裁决,一般性案件将有6个月时间,如此说来, S T九州国家股被冻结的复议申请要在一审裁决前取得成果,一旦法院裁决下来,福建省国资局只有向最高人民法院申诉,而裁决时间可能是今年3月底,尽管到最高人民法院可能胜诉,但已经到了 S T九州股市弥留之际。
时光比法律更无情。 S T九州亏损已成定局,这意味着(000653) ST九州将在年报出来之后被暂停上市。由于升汇集团与福建省财政厅在国家股转让合同里有明确约定:如果股权转让问题不解决,升汇集团可以选择不履行合同。
升汇集团认为要医活 S T九州取决于四方面因素,一是政府支持力度,二是债权人配合与否,三是升汇集团重组 S T九州的决心,四是市场对重组方案的认同。林熹称除升汇集团重组的决心不变外,其他三方面因素都存在不确定性。当然如果其他三方面因素恶化的话,即在保牌无望和国家股股权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升汇集团可能让 S T九州提前进入破产程序,从而成为国内首例上市公司破产。
谁会来买单
一次不行来第二次,二次不行来第三次。政府耗费大量的财政资源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上市公司进行重组并非没有先例。猴王集团以及上海一些企业重组是政府填窟窿,从高尚处说,这是为了维护政府的形象,为了维持股市的稳定,很不客气地说,中国股市成为无端消耗财政资源的又一个黑洞。
尽管很多人对九州重组仍怀憧憬,但目前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福建省政府会为重组买单,政府把这些“烂苹果”几乎无例外地通过重组一送了之。债主能够豁免债务吗?银行显然也没有通过豁免债务为重组“买单”的权利。
谁又愿意直面死亡呢?既然没人买单,升汇重组九州就必定是水中捞月梦一场。就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九州还不断有股民询问重组进展情况的电话铃声响起。“重组正在积极努力过程中。”只说状态避开结果是一种技巧。
“只有决心是不够的。”这句人们常说的话显然被升汇方面忽略了。升汇具有重组九州的实力吗?按照披露,升汇注册资金1.24亿,2000年总资产才2.1亿。“九州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一年就要八九千万。资产要多少?按照10%的资产回报率,也要8个亿的净资产,而不是什么总资产。并且,纺织行业的利润也不是很稳定,升汇不进行二级市场炒作显然是不行的。”有业内人士分析。但林熹在入主 S T九州的股东大会上就表态,不进行商业炒作和二级市场炒作,并且在事后多次发布风险提示公告;事实上是 S T九州的股价连续封涨停板。
据说,近几日股价上涨还有另外一层原因,就是 S T九州被冻结的国家股有部分解冻。其实,对于浑身窟窿的九州而言,国有股权问题只是表象。如果说九州当初匆忙上市是“上天后发现没有翅膀”,那么今天升汇的赤膊上阵也许该说是“没有翅膀却想上天”。
其实,在“升汇”之前,与九州谈重组的民营企业已经有八九家。谢良生说,他把九州的真实财务状况给每一家看,告诉他们九州就这么烂。他说他不会放弃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必须是非国有企业,因为即使与国有企业重组谈成,他们看到情况不好,还会随时把企业退回来;二是必须有资金实力;三是要有在一二级市场炒作的经验。九州这个窟窿太大了。
林熹说升汇对 S T九州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充分了解的,所以无论成功与否,升汇集团都早有心理准备。我们不妨看一看升汇提出的如下条件:九州因走私被罚没的2亿多元免除;财政周转金1800多万元不能做债务;由于过去九州虚报利润,欠税900多万元要减免;员工安置由省政府解决;龙岩高岭土这个企业不能从九州拿走;希望经贸委把九州作为重点企业扶持;要求省政府召开债权人协调会减免债务和减税。
有人说,无论升汇集团能否成为 S T九州的救星,它都是赢家,毕竟多数股民是通过 S T九州初识升汇集团,而在重组方面,相信升汇集团也是看中了省政府对“福建担保圈中”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S T九州的重视程度。其实,眼下,民营企业不惜代价买“壳”的热情正在褪去,正如一位曾一度热心壳资源的老总所言“股市上只剩下壳的上市公司得有一半”;巨大的买方市场正在使壳资源快速贬值。
从1997年5月达到32.53元的历史天价,到如今成为“中国第一低价股”,并且九州还在向另外一个第一———沪深股市退市破产第一家冲刺。正视被层层黑幕缠裹的九州宿命似的缓缓下沉是一件心情复杂的事情。(据《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