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近期精彩观点摘录
*****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发表后,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系列理论评论文章,就党群关系问题进行多方论述,本报特摘登文章的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编者
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人民“最高位置” 昨天,发表题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理论文章,文章说: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根本政治立场和鲜明政治本色。中国*****从成立之日起就明确地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为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谋利益。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在一切时空将人民置于“最高位置”,除了人民利益,从来没有也从不谋求任何特殊利益。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是党“唯一的宗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党一切决策和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始终坚持人民的“最高位置”,是党的先进性的源头,是党能够成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原因。正是基于人民的“最高位置”,我们党引领了中国历史上空前伟大的思想飞跃、文化进步和社会变革。
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和始终坚持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是我们正确应对新时代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发展新局面的关键。应对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必须打牢人民这个根基、畅通人民这个血脉,源源不断地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每个*****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做好各项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中,一定要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决不辜负党中央的殷切要求,决不辜负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解决群众困难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7月7日,发表题为《服务人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评论文章,文章说:干部的政绩在于人民的利益,干部的前途在于人民的幸福。这样的认识启示我们,服务人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干群关系中,干部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干部放在心上;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
要多用真诚服务的方法,及时了解群众的安危冷暖;要多用平等协商的方法;要多用深入一线的方法;要多用宣传解释的方法;要多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耐心地倾听群众的“牢骚声”、“诉苦声”、“委屈声”甚至“骂声”,甘当群众的“出气筒”、“减压阀”,从中找到差距、不足和失误,不断改进我们的工作,积极引导和培育健康社会心态。
社会管理工作要让群众满意和高兴,最重要的是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困难,提高群众幸福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为人民服务不能成为“空头支票”
7月11日,发表题为《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的评论文章,文章说:“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这不仅是一句自我省思的哲学追问,更是一个先进政党必须回答的重要命题。
人民就像一块永恒的试金石,时刻考验着每一位*****员的政治本色;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生命工程”,关系到中国*****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该认识到,“行胜于言”,人民群众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要看你做了什么;如果“为人民服务”只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那就只能成为消解信任的“空头支票”。每一位党员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都要仔细想一想: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说百姓话 做百姓事
5月13日,发表题为《说百姓话 做百姓事》的评论文章,文章说:如今,干部倡导年轻化,在乡镇一级的领导岗位上,有不少是年轻同志。他们走出“校门”进“部门”,有激情,有思想,理论水平也很高,就是了解基层实际少,了解群众意愿少。新官一上任,“地气”不接就想燃起“三把火”,急于表现、求“功”心切,干事情不闻民声拍脑袋,凭空想象,结果工作很难抓到点子上,话也很难说到群众的心坎上,事也做不到群众的意愿上。
还有一些乡镇干部,官当得久了,变得“油滑”了。高高在上、派头十足,上午乡镇待一会儿,下午小车一开,一溜烟回家进城。对此,群众有形象的说法:“有的干部像候鸟,白天群众找不到,晚上全都进城了。”甚至有些干部不善于讲百姓话,一张口就是讲“理论”,一工作就是发“命令”,喜欢坐在办公室“纸上谈兵”,偶尔一次到村去也是“昙花一现”,很少走进百姓家。
社会管理从“心”开始
5月26日,发表题为《社会管理从“心”开始》的评论文章,文章说:在汉字中,两个点、一扇门守护着当中最重要的那一点,是谓“心”。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其民有道,得其心。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也应从“心”开始。
从政府负责角度衡量,从“心”开始即是贴近民心、关切民生。现代社会可以现场办公,信息时代可以网络问政。车下基层了,心也要下去。网络热线连上了,但只有化了民怨才能暖人心。拆迁现场慎用强制的推土机而要用度人如己之心,拆出带有幸福指数的GDP;城市拥堵别只顾管理部门行政的方便,更要长远规划科学疏通。社会管理的政府之心,说到底是和百姓利益紧紧相连,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从“心”开始即是基于良知的自我管理。每个企业、每个人堵住自己工厂排污的管道,才能在明净的天空下尽享风清月白;管住自己田头的农药,才会在别人开的餐馆里吃得安心;年轻时尊师敬长,老来才可能安享敬重关爱……
总把群众当亲人
7月12日,发表题为《总把群众当亲人》的评论文章,文章说:面对生命垂危的战士,沂蒙妇女明德英决然打碎封建思想枷锁,用乳汁将其救活;为了赢得宝贵的作战时间,李桂芳组织妇女干部跳进冰冷河水中,用瘦弱的肩膀搭起“火线桥”。
党群同心斩棘的朴实教材又岂止“沂蒙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无不贯穿着党与群众的鱼水亲情,它们共同构成了代代传承的“精神集体”。
但也有少数党员干部逐渐丢弃了群众观。有的不愿与群众做亲人,生怕群众“揭伤疤”;有的看不起群众,视群众为“土包子”,不愿为群众办实事。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淡了党同人民的血肉情谊,都应当同人民共患难、心连心。这是我们党90年历程给予每一位党员干部最深刻的启示。
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
7月13日,发表题为《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的评论文章,文章说:如果以“忧患”为关键词解读90年历史,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发展壮大于忧患的历程更为寓意深远。
今天的中国,发展的奇迹固然令人惊叹,但发展黄金期与矛盾凸显期交织,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难点问题交织,住房、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腐败等问题空前凸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看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方见真章。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迫切要求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把忧患作为一种“执政心态”,多些问题意识,防止积弊日深;少些“盛世心态”,理性看待成就;多些群众意识,促进干群融合;少些名利观念,杜绝以权谋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