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在整个百年宪政进程中评价革命党人的作为时,离不开评价立宪派的人,他们是同时代的人,代表了寻求解决中国问题的两条不同路径。我个人最赞赏两个人,一个是宋教仁,一个是梁启超,他们是同时代最杰出的精英,如果他们的道路走成,中国已经进入了宪政轨道,他们都有缺点,梁启超的缺点更大,他以为自己很能干,能把袁世凯带上宪政轨道,我在《主角与配角》书中写了一章节,他以为自己能把袁世凯带到这条路上,所以他就支持了袁世凯甚至支持其镇压革命党人,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中国宪政破产。宋教仁的问题小一点,但也有问题,宋教仁的问题是没有充分估计到国民党内的分歧,没有充分估计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同盟会许多人对他骨子里的不满,宋教仁对自己的生命安全缺乏保护意识。今天我们掌握的所有材料都无法证明袁世凯幕后策划了这场暗杀,但我们同样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是孙中山幕后操纵了这起暗杀。袁伟时先生有一个观点,说是国民党和袁世凯联合绞杀了宋教仁,但这也缺乏坚实的史料支撑,我已经花了20年时间来寻找宋教仁被暗杀的线索,但到目前为止没有收获。后年是宋教仁之死一百年,也是中国人探索百年宪政的一个个案,这个个案打开就是一部百年中国宪政史,背后靠的是晚清的选举,靠着国会两党的大选,靠着民初的多党政治,这都可以由宋教仁案串联起来的,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岁月能破解宋教仁案的奥秘,破解这一个案,对未来中国重建宪政民主架构可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让我们少流血、少走弯路、少付代价,如何以最轻的代价、最小的牺牲建立宪政制度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谢谢。
网友3:百年前的变法失败如果说是因为知识精英不靠谱,那今天的精英们有这个能力和见识吗?
傅国涌:这个问题很复杂,我谈一些个人看法,百年前变法失败也好,宪政失败也好,不能简单的解释为精英的不靠谱,这样的解释是对历史的简单化处理,因为历史很丰富、很复杂,有很多的线索,并不是单一的线索,这样的解释不能真正入历史的脉络里。因为时间不够,这个问题无法展开讨论。
我讲一下今天的精英有这个能力和见识吗?首先要澄清谁是今天中国的精英,这个问题不解释清楚无法回答后面的问号,其实对精英的概念我们有很多误解,我们往往把那些具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学术地位、比较大的知名度的人叫做精英,或者有钱,或者有什么头衔,这样的解释是对精英概念的窄化和表面化。我想把精英界定为一个概念:有相当的文化教养,同时愿意为这个社会负责任,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的人,我称之为精英。互联网上有大批这样的人,他们可能是编辑、教授、作家、律师、记者,可能是厨师、也可能是司机、民工。于丹是精英吗?倪萍是精英吗?如果按照前一个标准,她们肯定都是,她们很有钱、很有名,能不精英吗?我给精英的这个界定关键词的[font=]“负责任[font=]”,愿意为这个社会负责任,为未来负责任,而且有能力承担这个责任的人才是精英。我认为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上,不说年长的人,只说80后、90后,已经产生了大批按照地位标准、学术标准划分都是属于普通人的,但他们符合我所说的标准:独立思考、独立行动能力、愿意负责任而且有这个能力负责任,这样的人已经很多了。我想在中国至少已经有几千万了,所以我可以负责任的回答这个问题,今天的这些精英们完全有这个能力和见识承担起这个时代变革的重任!谢谢。
网友4:您如何评唐德刚和袁伟时在辛亥革命问题上的看法?如何看剑桥中国史对辛亥革命的叙述?
傅国涌:唐德刚先生是我一直很喜欢的学者,但他的专业成就在口述历史。他能够站得住脚的那几本口述历史:《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这几本书奠定了他在史学界的地位,口述历史方面他是开创性的。他对辛亥革命的问题上的那些看法不要太当真,为什么?没下死功夫。他的[font=]“200年历史峡谷说[font=]”不是一个刻意精心研究出来的东西,虽然这个说法很新颖,但他对晚清70年充满了大量的调侃,使用史料也很随意,并不扎实、严谨,包括他的《晚清七十年》、《袁氏当国》,唐先生写这些书是玩玩的,不参考资料,就是自己随意写出来的,是给一个通俗的历史刊物《传记文学》写的专栏。他写这些文章时是人家催稿,晚上就写上一篇,不参考任何资料,所以里面常有错误,对袁世凯、宋教仁的评价有许多站不住脚,因为缺乏史料支撑,但他写得很好看。他把中国说书的传统带到了历史写作中,写得很有意思,我也很喜欢,但他对辛亥革命问题的看法不足为评。
袁伟时先生写过一本书,是关于孙中山的,这本书在大陆出版不了,他还写了许多文章是关于辛亥革命的,他的观点我们可以有争议,但他是认真的,负责任的,也是拿材料说话的,是下过功夫的,是用证据支撑他的观点。虽然有一些观点,比如说袁世凯和国民党联合绞杀了宋教仁还缺乏充足的证据支撑。孙中山这个人物要多面的看,因为孙中山不是单面的人物。我对袁先生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并不是完全认同,但对他的学术努力高度敬重,就像我对唐德刚先生在口述历史上的丰功伟绩高度敬佩一样,同时我对唐德刚先生嘻笑怒骂的风格高度喜爱一样(请注意是[font=]“喜爱[font=]”,喜爱不是肯定,喜爱就是喜爱)。
如何看待剑桥中国史对辛亥革命的叙述?外国人尤其外国汉学家、史学家,我从他们那里得益良多,但我必须要恳切的说,外国人就是外国人,汉语不是母语,在文献解读上有巨大的障碍,就是费正清先生的中国研究也存在大量细节的错误,史料的错误我们看着就会觉得很不舒服,如果一本书看下来有100处错误,就像100个补丁打在自己漂亮的新衣服上,很不爽。包括他的名著里有这样常识性问题,这是因为语言问题,就像我们看英语文献一样,英语最好的中国人能完整的看清西方历史吗?一样达不到,一样的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不怪他们。
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表述会给我们很多启发,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新的视角,也有很多新的方法,对我们很有益,但不要把他们的观点太当回事,外国人毕竟是外国人,他们没有血肉相连的打断骨头连着筋的感觉。这点跟本土学者永远无法相比,本土学者只要是一流的,哪怕是二流里面做得好的,他跟这块土地都有血肉相连的关系,他在研究当中有他的血脉相依的感受,这些感受是任何学术研究代替不了的,没有这些东西世界上哪有陈寅恪、王国维?陈寅恪、王国维之所以了不起不是因为他们学术做到了顶级,他们的学术是做到了顶级,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中国人,热爱自己的土地,把这块土地当成自己的家园,在他的研究中有他的鲜血,有他的汗水,有他的生命,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所有的研究都是空的。谢谢!
主持人:谢谢,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讲座到此结束,如果大家有问题可以上腾讯微博跟傅国涌先生对话,再次感谢傅国涌先生的精彩演讲!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