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新三板扩容的给力消息不断,这表明作为资本市场金字塔塔基的场外交易市场,我国新三板市场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大扩容迫在眉睫。新三板扩容等金融创新对中国经济无疑是长线利好,但短期对资本市场的分流压力不容小视。
我国新三板试点于 2006年1月开始,但由于严格的投资者门槛限制和非连续竞拍的交易制度,运行至今已6年的新三板试点市场相当低迷。据统计,成立于2006年的中关村科技园股权转让试点市场,97%的交易买入之后再也没有卖出;中关村2万多家科技企业,剔除已经上市的200家,挂牌率不到1%;100多家企业在6年内募集资金不到20亿元。
新三板不活跃的主要原因包括,“200人的股东限制,3万股的交易起点过高,不向个人开放,非连续竞价交易等”。 据悉,针对新三板试点中暴露的融资功能缺失和流动性不足问题,今年3月国务院调研期间,证监会和中关村管委会已提出相关完善建议——建立做市商制度、适度扩大合格投资者队伍等。
如果未来新三板扩容,解决了现有的流动性问题,对A股会带来多大分流压力?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相关数据还是值得回味的。截至2011年年底,我国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计5.96万家,实现营业总收入13.2万亿元,占全国GDP比例达到27.9%;除中关村科技园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等试点以外,上海园区、深圳前海等80多个园区均有希望依次参与扩容交易,预计未来新三板每年扩容规模将达到500~10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