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记者从ST银山董秘林荔口中证实:ST银山股票已于8月20日起终止上市,但是否破产无可奉告。
ST银山的前身是始建于1962年的大型国有企业四川磷肥厂,曾经创造了连续37年盈利、56项技改无一失败的纪录,公司股票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然而正是从1996年开始,农资部门大量拖欠ST银山货款等问题暴露出来,在1999年度发生首次亏损之后,ST银山开始走上了万劫不复的业绩滑坡,2000年7月,为了挽救公司危机,ST银山开始了资产重组。但是由于债权结构复杂、公司资产缩水严重等到原因,资产重组一直没有实质进展,最终均无终而返。
2002年3月6日,ST银山发布公告,来自重组方山西汇科方面的公司总经理辞职。随后,公司财务负责人辞职,董秘辞职。山西汇科留在ST银山高管层的只有董事王永昌一人了。而随后,山西汇科也不得不承认,独立重组ST银山已非常困难。在2002年一季度,ST银山与同属内江的大型工业企业川威钢铁集团和贵州省的开远磷矿都曾有过接触,但最后这些后来者均表示不再介入重组,ST银山的重组山穷水尽,只有退市一条路了。
山西汇科是否已经完全已经退出ST银山的重组?当记者就此事问及银山证券办的有关人士时,她并未正面回答,只是说由于财政部一直没有批准股权转让的事项,因此山西汇科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没法确定,但她肯定地告诉记者,原董事会秘书石焓已经辞职了。
其实,就山西汇科的资产规模而言,要想拯救ST银山于危难之中确实有点“小马拉大车”的味道。此外,根据ST银山3月19日的公告来看,确实有一个“新面孔”——内江富鑫天泉公司。但有关人士分析,这并不意味着富鑫天泉将取代山西汇科。因为富鑫天泉曾在ST银山以前的信息披露中出现过,是公司剥离出去的资产。公告显示,富鑫天泉总资产为3692.72万元,净资产仅660.57万元。2001年,该公司还亏损415.45万元。显然,这样一家公司是不可能重组ST银山的,它只是在ST银山的重组中充当了一个债务转移的角色。
一位业内人士强调:“科利华(相关,行情)等大批原来进行过重组的上市公司绩效未尽如人意,同时爆炒过重组题材的纵横国际等跌落尘埃,也使管理层、投资者的警惕性提高,虚假重组受到空前严厉的监管,这将促使上市公司重组质量提高但难度加大。”
事实上,自7月30日ST银山发布中报再度亏损后,其成为四川首家退市的公司已是难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在8月16日,深交所对ST银山作出股票自8月20日起终止上市的决定披露之后,相关媒体传出:当地政府已准备在其退市后,向当地法院对其申请破产清算。
但是情况显然没有那么简单。
记者了解到,由于内江市目前仅有两家上市公司,ST银山又是政府绝对控股,因此政府不会不管。该人士称,虽然山西汇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曾经公告想要受让ST银山部分股权,并入主公司,但财政部还没有批准内江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国有股份转让给山西汇科,因此,ST银山的第一大股东目前依然还是内江市国资局。有业内人士指出,银山之重组,是在市政府主导下的资产重组。
“公司披露不实信息,出尔反尔,首先内江市政府有失察之责”;其次,在西部大开发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市政府失信于证券市场、失信于国内外广大投资者。虽然证券市场引入了退市机制,但真正退市的皆为民营企业或国家持股比例极少的企业。内江市国资局持有银山57%的股份,银山破产,有关人员将承担国有资产流失之重责;其三,若银山破产,必将招致诉讼,内江市政府、银山公司之有关人员,必将为披露不实信息而承担赔偿责任。
据股份制专家刘纪鹏说,如果ST银山真的破产的话。这些投资者可能一分钱也收不回来。“按照企业破产的清偿顺序,第一是企业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第二是国家税收,第三是债权人,第四才是股民。以ST银山的高负债来看(公司总资产4.59亿元,而负债却高达6.35亿元),连债权人尚且保障不了,更何谈股民?”
其实,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普通企业,当公司的总资产已不能全部偿还债务时,只要债权人申请,法院是可以对其进行破产清算的。当然,企业也可以自己申请破产。
以ST银山目前情况看,已经具备了破产的条件。但破产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并且从司法的程序上来讲,即便法院受理了企业的破产申请,在企业与债权人之间,法院对其还要有一个调节的过程。如果企业还有持续经营的能力,进行重组后还有偿还债务的可能,一般情况下,企业与债权人会签订和解协议,以避免破产。
“破产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股民都不愿看到的结果。”北京证券吕立新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最好的解释就是放出破产的烟幕弹,减少市场关注,寻求下一个题材”。
2002年8月23日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