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主题 : 信联股份连环危机
自然规律 离线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20356
精华: 48
发帖: 3705
在线时间: 7411(时)
注册时间: 2009-07-31
最后登录: 2025-05-06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信联股份连环危机

本报记者深入沪杭两地 独家调查信联股份重组内幕

  信联股份(600899)与其原大股东、新大股东及其战略伙伴进行的三方充抵,看起来这是一个三角关系,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三角”并不是等边“三角”——声广方面注入信联股份的有线网络资产溢价两倍以上,而浙江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在转让股权给声广方面时也溢价达7000万元,只有信联股份拿出了真金白银。

  本报记者对信联股份的调查,开始于一个疑点——为什么资产负债率仅有48%的信联股份,会爆发财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4月10日,华夏银行杭州分行之江支行诉信联股份归还贷款一案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市城东支行、福建兴业银行杭州分行余杭支行、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西湖支行、招商银行杭州分行等银行,也已经陆续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书。

  另外,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市天水支行、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艮山支行、中国银行杭州分行、杭州市城市商业银行等,也正处于观望之中——其中一家支行行长向本报表示,如果信联股份财务状况继续恶化,他们也只有终止多年的合作关系,通过法律手段来保障自己的权益。

  事实上,在已经起诉的5家银行中,除了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市西湖支行的1100万元借款已于今年3月19日到期之外,其它均未到期。

  为什么各家银行如此恐慌呢?

  本报记者深入沪杭两地调查,发现信联股份已经陷入重重危机,除了目前亟待解决的信用危机和财务危机之外,公司实际上还面临着更大的危机——经营性资产缺乏,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公司持续经营将受到巨大威胁。

  这一切,都缘于公司四年前的重组。

  先天不足

  “信联股份是个先天不足的上市公司。”信联股份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丁渭文在杭州信联股份总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丁是信联股份从上市以来唯一仍任公司高层职务的元老,因此对公司上市以及重组的前后过程比较熟悉。

  丁渭文透露,在以前“额度制”体制之下,信联股份的上市指标本属浙江省二轻厅(现已改制为浙江省二轻总公司)下属的浙江申达股份有限公司,但证监会在审查浙江申达上市计划时,却发现浙江申达正在和外资进行合资,按照规定,中外合资公司不能上市。因此浙江省政府把该指标给了其它企业。

  1995年,浙江省又有了一批上市指标,省政府还了一个指标给浙江省二轻厅,二轻厅又把上市指标给了信联股份。

  信联股份是一个轧钢企业,虽然其效益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钢铁热潮中尚好,但规模却较小,年产量不足20万吨。“在冶金行业只是一个车间。”丁说。

  1996年年初,信联股份成功上市,募得资金1.1亿多元,但恰逢国家开始对钢铁行业进行整顿,信联股份处于关停并转之列。

  事实上,信联股份一上市处境就已岌岌可危。从1996年到1998年,信联股份在行业整顿中苦苦支撑,不过在账面上仍然保持了每年数千万元的利润。

  但在1998年,信联股份撑不下去了。

  重组美梦

  “我们需要重组。”信联股份原高层认为,“否则我们将在1999年发生亏损。”

  主管部门浙江省二轻厅同意对信联股份进行重组。事后证明,信联股份的4年重组就像是做了一场黄粱美梦。

  1998年年底,投资有线电视网络的深圳声广实业公司走进了信联股份的视野。

  深圳声广的方案是,将其拥有的有线网络资产注入信联股份。该公司及其子公司当时持有湖北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49%的股权,后者拥有大约20万的用户。

  据悉,当时国外对有线电视网的价值按照“一个用户3000美元”进行估算,20万用户就是6亿美元。

  这显然是一笔天文数字。

  而深圳声广的宏图是,收购信联股份后,在全国7省20市收购有线电视网络,要占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市场份额的20%。

  如果每个市都有20万用户,那价值就是120亿美元,1000亿元人民币——这显然更是天文数字,所有的人听到这个计划都无比兴奋。

  但深圳声广资金实力并不雄厚。因此他们想重组信联股份利用上市公司作为资本运作的平台,融资收购有线电视网络,再把有线电视网络注入更多的上市公司,再利用更多的上市公司进行更大规模的融资。

  “当时他们的设想是,一个上市公司不够,至少要控制两到三家上市公司。”丁说。

  合作内幕

  丁渭文透露,当时浙江省二轻厅对重组比较谨慎,因此虽然表示愿意出让以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与二轻厅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名义持有的信联股份38%的股份,但要求深圳声广必须以两家公司分开持有,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要约收购,另一方面,在转让38%的股权之后,它仍然持有30.81%股权,不丧失第一大股东地位。

  信联股份公开披露的重组过程看上去十分简单,股权转让、资产置换以及资产收购和出售——这些都是资本市场并购重组的通常程序。

  但经过深入调查,发现重组的过程十分复杂,大多是鲜为人知的内幕。

  1999年4月和9月,由深圳声广控股的上海声广投资有限公司,以及作为声广战略合作伙伴的武汉上行科技有限公司,以每股2.16元的价格分别受让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持有的信联股份29%和9%的股权,分别成为第二大股东和第三大股东。因此,事实上信联股份已经被声广方面控制。

  2000年4月和5月,北京华信电子企业集团和武汉上行科技公司又分别受让了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持有的信联股份4.7%和14%的股权。据悉,北京华信电子企业集团同样是上海声广的战略合作伙伴。

  这样,到2000年5月,上海声广及其战略合作伙伴实际上控制了信联股份56.7%的股权,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仍持有12.11%股权,退居第三大股东。

  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声广、武汉上行、北京华信等3家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广大投资者无法从公开的信息披露中看出。

  根据信联股份公开披露的信息,上海声广投资、武汉上行科技以及北京华信电子企业集团先后受让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合计56.7%的股权,应该合计向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支付3.05亿元股权转让款,这些款项,根据信联股份公开披露的信息,支付方式均为现金支付。

  但据丁渭文透露,实际上只有声广支付了3000万元的现金,其余的应付款都是以资产进行充抵。

  信联买单

  经本报调查,资产充抵的实质竟然是信联股份为重组方受让股权买单,买单的方式是资产加上现金。

  1999年12月,信联股份将浙江信联钢铁有限公司(以信联股份的钢铁资产组建的公司)出让给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转让价格为1.9亿元,协议规定款项将在1999年12月31日前付清。但浙江天健会计师事务所针对信联股份1999年年度报告作出的带解释说明的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称:至1999年末实际款项尚未结算。

  信联股份于2000年8月18日公布的2000年中期报告中对此问题披露:该款项已于2000年2月结清,按协议应收过期利息,公司已予豁免。

  但据丁渭文向本报透露,实际上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并没有向信联股份支付收购钢铁资产的款项,而是在其应收声广等方面的股权转让款中抵扣。

  关于这笔关联交易,另一个问题也值得关注,那就是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明明知道该笔钢铁资产属于不良资产,为什么还以1.9亿元的价格受让这笔资产?

  丁渭文透露,关于该笔钢铁资产,杭州钢铁公司1999年曾经有意以1亿元(净资产值的50%左右)价格收购,但当时信联股份正在实施第二次配股计划,低价出售资产会造成公司的巨大潜亏,影响公司的配股计划;另外公司职工也反对由外来公司收购并到浙江省二轻厅闹事,浙江省二轻厅出于大局考虑,才决定收购该笔钢铁资产。

  但是浙江省二轻厅也不愿意当冤大头,因此虽然名义上以1.9亿元收购,体现在信联股份的账面上没有损失,但实际上是按照1.2亿元左右进行核算的,那么7000万元的差价如何弥补呢?

  据丁渭文称,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最终把这个损失转嫁到了上海声广投资和其战略合作伙伴的头上,转嫁方式是高价转让信联股份股权。

  信联股份公告显示,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在1999年4月转让5148万股信联股份股权给上海声广投资时,每股转让价格是2.16元,而在2000年4月转让835万股股权给北京华信电子企业集团时,每股转让价格变成了3.59元(1999年信联股份的每股净资产是2.46元),而在1个月后转让14%股权给武汉上行科技时,每股转让价格则变成了5.214元——通过计算可以得知,如果每股转让价格都按照2.16元转让的话,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刚好虚增了7000万元左右的股权转让款。

  通过这种大幅溢价出售股权的方式,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刚好弥补了它高价收购不良钢铁资产的损失。

  表面上看,上海声广投资的战略合作伙伴北京华信电子企业集团和武汉上行科技蒙受了7000万元的损失,但由于已经证实上述两公司实际并没有付款,实际没有损失。

  买单的是信联股份,除了以钢铁资产折价1.9亿买单外,信联股份还向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支付了1亿多元的现金。

  那么这样是否意味着上海声广和其战略合作伙伴在进行空手套白狼的游戏,而信联股份则白白蒙受巨大损失呢?

  丁渭文予以否认。

  他说,虽然信联股份剥离出了大约2亿元的资产,并支付了1亿多元的现金,但是公司也得到了上海声广方面的有线网络资产;而对于上海声广和其战略合作伙伴来说,虽然在获得信联股份股权时没有支付资金,但在出售有线网络资产给信联股份时也没有收到资金。

  看上去虽然过程十分复杂,但交易似乎都是公允的。

  三角关系

  但据记者调查,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根据信联股份的公告,信联股份先后收购了上海声广投资和其控股股东深圳声广实业以及关联公司名下的3笔资产。

  第一笔是1999年2月收购湖北声广网络有限公司99%股权。这是一家由深圳声广持股63%的公司,另外深圳声广控股的深圳商圣实业有限公司和湖北声广实业有限公司也分别持有该公司36%和1%的股权。

  公告显示该公司的主要资产是其持有的湖北有线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49%的股权。根据公告,信联股份的收购价格是1.23亿元,而据湖北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总经理熊鲜停向本报透露,实际上声广方面在该公司的实际投入是5880万元,溢价2.09倍。

  信联股份收购声广的第二笔资产是1999年4月收购的深圳商圣实业有限公司99%股权和深圳声雷实业有限公司60%股权,收购价格分别是7428万元和5572万元。

  据悉,深圳商圣和深圳声雷的主要资产是分别持有的长春北方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14%和35%股权,除此之外,两公司没有其它资产和负债。

  而据长春广播电视局有关人士向本报证实,1998年政府鼓励引入系统外资金投资有线电视网络,于是和深圳声广签订了合作投资协议,声广随即打入了5047万元投资资金,但是后来市里不同意,协议在1999年3月完全终止,而5047万元资金也全部退还给了声广——这也意味着信联股份花1.3亿元购买的资产有虚构嫌疑。

  丁渭文称,事实上1998年声广已经和长春方面成立了合资公司。根据公告显示,长春广播电视台占合资公司51%股权(据长春广播电视局有关人士证实,长春从来就没有长春广播电视台这样一个单位),深圳商圣和深圳声雷实业合计持有49%股权。

  2000年8月17日,信联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退出长春北方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49%股权,拟用另一个相似规模的有线电视网络股份进行置换。

  于是在2000年11月,信联股份收购了声广的第三笔资产——以2.4亿元的价格受让湖北声广实业公司持有的武汉讯宏科技有限公司99%股权。根据公告显示,武汉讯宏科技公司当时净资产仅8904万,溢价达2.7倍。

  上述3笔交易,根据公告的价格,信联股份应该向声广方面支付收购款4.93亿元,扣除退出长春北方有线的1.3亿元及上海声广承诺的补偿2210万元,信联股份还应该支付3.41亿元。

  公告显示,上述款项信联股份都支付了,其中资金来源大部分为银行借款,部分为出售钢铁资产的资金。而据丁渭文称,事实上信联股份并没有向声广方面支付款项,款项都是在原大股东、新大股东及其战略伙伴之间以股权、资产进行充抵——看起来这是一个三角关系,声广方面注入有线网络资产到信联股份,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转让56.7%股权给声广及战略合作伙伴,而信联股份则向浙江省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支付现金,并转让价值近2亿元的钢铁资产给后者。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三角”并不是等边“三角”——声广方面注入信联股份的有线网络资产溢价两倍以上,而浙江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转让股权给声广时也溢价7000万元,只有信联股份拿出来的是真金白银。

  离奇借款

  信联股份的重组在2001年引起了中国证监会的关注。

  2001年9月24日至9月30日,证监会南京特派办对信联股份进行了检查。12月11日,证监会杭州特派办向公司发出了《限期整改通知书》。

  《限期整改通知书》对信联股份在股东大会运作、董事会运作、监事会运作等不规范的地方提出了限期整改的要求。

  另外,证监会特派办也发现了一个重要的情况:信联股份于2000年2月和7月分别借给大股东的控股股东深圳市声广实业有限公司1.9亿元和2亿元,上述事项未经股东大会同意,也未进行过披露。

  信联股份于2002年1月4日披露了整改报告,对深圳声广实业的第一笔金额为1.9亿元的借款解释称:公司于2000年2月底前收到转让信联钢铁公司股权款1.9亿元,在收到当日或次日,将该笔款项作为收购有线电视网的预付款,付给了有收购经验的深圳市声广实业有限公司,但公司为了确保此款项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双方同意将该预付款以借款协议形式予以确认保证。经过努力,公司于2000年底购入了2.4亿元有线电视网络相关资产,该笔款项于2000年底已经全部结算,未对公司造成不良后果。

  信联股份在《整改报告中》对第二笔金额为2亿元的借款未作出解释。

  丁渭文称,整个重组财务处理比较复杂,收付基本上不以现金直接往来,而是以抵扣调账的方式进行。

  财务危机

  关于信联股份重组成功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上:收购的有线电视网络资产能够达到当初设想的目标,或者是,信联股份1999年能够成功实施配股计划或者是2001年成功实现增发计划。

  但是,上述假定没有一项变成事实,这就注定了信联股份4年重组失败的命运,从而使信联股份陷入重重危机。

  信联股份收购的有线电视网络资产,其中长春部分已经被长春广播电视局证实早在1999年3月就已经退出——信联股份公布退出的时间是2000年8月;湖北部分,也由于双方产生矛盾以及国家限制电信系统之外的资金进入等原因,信联股份已经将其出售;武汉讯宏科技拥有河南中原有线电视网络和山东枣庄有线电视网络两块网络资产,目前信联股份仅留下了河南中原有线电视网络一块资产。

  1999年信联股份的配股计划也因为当年的重大资产出售(剥离信联钢铁公司)而泡汤;2000年初信联股份开始酝酿增发5000万新股的计划,计划筹集6亿多元的资金,增发计划在2001年8月7日通过,第二天,银行排队向信联股份提供贷款,使当年信联股份的的短期借款从2000年底的1.46亿元猛增至4.35亿元。

  但没有想到的是,增发计划通过之后,不久证监会就出台了暂停增发的政策。其增发计划一拖两年,目前已经终止。

  据称,银行向信联股份提供的贷款已被信联股份提前投资于增发项目——在上海南汇县以及武汉东西湖的与3G技术有关的项目,在上海注册的上海信联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00万美元;而在武汉,则在东西湖地区圈下了169亩地。

  一个推论是,如果信联股份在增发计划终止后,停止实施上述项目,信联股份不至于遭遇财务危机。

  根据本报的调查,实际上上述项目基本没有实施,在上海注册的上海信联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已经注销,除了向原定的合作方国家信息研究院预付了2000万元之外,资本金基本没有损失,而在武汉东西湖的169亩地,信联股份仅仅是按照每亩3万元支付了大约500万元的资金。不过据丁渭文称,两年时间里发生了2000多万元的财务费用。

  令人奇怪的是,在资金大多都没有损失的情况下,信联股份竟然还不出银行贷款。

  据中国建设银行杭州市天水支行行长袁维钢向本报透露,该行借给信联股份的5750万元贷款已于2002年9月到期,但信联股份无法归还。考虑到多年的合作关系,天水支行提出了“还一部分转贷一部分”的妥协方案,但该方案信联股份仍然无法执行,于是天水支行又要求信联股份分期归还,每个月归还100万元贷款。

  这种状况让其它债权银行大为恐慌,虽然大多数贷款都没有到期,但出于安全性的考虑,于是纷纷提前催债,信联股份的财务部门被催得烦了,最后竟不理会银行方面的催债,于是华夏银行杭州分行率先向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提前归还贷款。诉讼事件引起了连锁反应,另有其它4家银行也纷纷向法院起诉。

  有一个问题是,既然信联股份从银行借出的增发项目过桥贷款并没有实际投入增发项目,而目前其帐目上也基本没有什么钱——2002年年报显示其货币资金仅1973万元,那么信联股份从银行借出的贷款到哪里去了呢?

  据丁渭文称,2002年9月至12月为信联股份还贷高峰,公司共归还银行贷款2.4亿元,因此公司资金紧张,才爆发了财务危机和信用危机。

  但即便如此,信联股份2002年年报显示其短期借款仍然有2.61亿元。

  另外,信联股份还为子公司湖北声广网络有限公司和武汉讯宏科技公司担保贷款2.8亿元。虽然上述两家子公司的股权已经被转让出去,但担保并未解除。

  未来命运

  危机对信联股份是连环性的。

  上周信联股份公布2002年报,主要财务数据全部是负数:净利润-7513万元——这是信联股份1996年上市以来的首次亏损;每股收益-0.42元;净资产收益率-19.43;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48亿。

  根据调查,目前信联股份的经营性资产为数不多,大致如下:2002年营业收入为500多万元的北京金伟华软件公司,价值4654万元的河南中原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49%股权,投入500万元的北京信联围棋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全国围棋甲级联赛)和投入500万元的深圳信联时代文化传播公司,500万元的金波钢业有限公司,以及广发证券约5%(8625万股)股权,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虽然信联股份的资产负债率仅为48%,但除了上述屈指可数的可经营性资产外,在其报表上的7.45亿元总资产中,高达62%(4.6亿元)属于应收款,其中包括出售湖北声广网络有限公司以及武汉讯宏科技公司的部分股权款。据透露,这些款项相当一部分收回难度都很大。

  公司的最新消息是,2003年4月12日,信联股份公告称,原告华夏银行杭州分行之江支行与公司借款纠纷案,双方当事人经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公司于2003年5月30日前归还之江支行借款本金4000万元及相应利息。另外,上海声广投资有限公司因与华夏银行上海分行发生债务纠纷,其持有的3373万法人股已被冻结,期限为一年。

  重重危机像一把把尖刀,切割着信联股份在杭州市上塘路86号的那栋7层办公楼。

  只有这栋小楼房,才是信联股份在杭州唯一看得见摸得着的资产。尽管杭州的春天已经是春光明媚,但小楼房里面却格外冷清,没有几个人在楼房里办公——这似乎预示着信联股份未来多舛的命运。(证券市场周刊)
自然规律 离线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20356
精华: 48
发帖: 3705
在线时间: 7411(时)
注册时间: 2009-07-31
最后登录: 2025-05-06
沙发  发表于: 2015-11-14   
www.eastmoney.com 2005-08-14 19:56 翁海华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宏声显然已经无缘分享股权分置改革这块蛋糕了,其掌控的上市公司ST信联(600899.SH)因连续三年亏损或将退市。



  随着宣判日的临近,ST信联的命运逐渐清晰起来。由于上半年的重组没有实质性进展,公司退市已经没有办法回避。

  2005年8月8日,记者在杭州市上塘路86号的信联大厦看到,虽时值晌午,ST信联几个办公室光线暗淡,灰暗的墙壁正如ST信联此时的心境——8月4日,ST信联发布公告:公司2005年上半年的业绩将继续亏损,公司股票将被终止上市。

  ST信联的10年上市路或将戛然而止。

  而伴随着信联的退市,浙江省首家上市公司退市也将成为现实。与此同时,省政府早在今年2月成立了“省信联股份公司稳定工作小组”,以解决ST信联退市而引起的后遗症。

  没有主业的上市公司

  ST信联的前身是浙江二轻轧钢厂,创建于1958年,是浙江省首家轧钢企业。1995年9月经批准发行300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1996年4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当时的大股东为浙江省手工业合作联社(即浙江省二轻集团),但1999年之后,手工业合作联社就将大部分的股权转让给了王宏声控制的上海声广等公司。

  资料显示,1999年4月26日,上海声广投资有限公司以1.112亿的价格受让ST信联29%的股权;同年9月28日,武汉上行科技有限公司以3451.7万元获得9%的股份;2000年4月17日,北京华信电子企业集团以3000万获得4.7%的股份;2000年5月24日,手工业合作联社又将14%的股份再次转让给武汉上行?转让价格为1.2956亿?;2000年6月9日,武汉汉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也受让了3.53%股份,转让金额为3267.056万元;稍早前?浙江省手工业合作联社曾以每股5.214元的价格将532.515万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协议转让给了上海讯宏科技有限公司。

  至此,通过一年左右时间,省手工业合作联社将自己的股权从初始的68.81%减持到5.57%。

  而王宏声通过自己控制的企业以及关联公司持有ST信联的股权达到63.23%,但王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必须掏出3.6亿资金。

  而按照当时的协议,省手工业合作联社剩下5.57%的股权也将转给王宏声控制的企业。

  2005年8月10日,省二轻集团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当时王宏声的资金已经很紧张,后来的股权就没有转让。而转让给其他企业亦不现实,至今,省手工业合作联社仍然拥有ST信联5.57%的股份。

  作为当年手工业合作联社的一家上市公司,转让信联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其它产业。8月10日,省二轻集团的人士称,当年钢铁行业不景气,公司轧钢规模又偏小,进行行业结构调整是迫不得已。

  就在手工业合作联社将股权大肆转让的时候,ST信联开始大举进军有线网络行业。

  已知的信息显示,ST信联曾间接持有湖北有线电视网络49%的股权,间接持有长春北方电视网络公司49%的股份。后又间接拥有河南省中原有线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49%的股份,枣庄有线电视网络数据有限公司51%的股权,南海市新迅网络服务有限公司51%股份及北京金伟华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51%的股份。

  但这些投资都没有为ST信联带来主业上的突破。200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6115万元,其中网络工程相关营业收入为14428万元。

  2001年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6亿,但其中1.5亿的金额来自武汉地区的广告收入。会计师出于谨慎原则,出具了解释性说明。

  2002年,由于受国家政策的限制,ST信联只得放弃有线电视网络的投资,“公司决定投资围棋产业,拟将围棋产业融合传媒进行市场化运作”。

  当时有线网络正是投入期,还没有规模性盈利。8月8日,ST信联的杨先生告诉记者,在2002年公司退出时,刚好开始收益,同时,当时投资的围棋产业也没有收益,2002年,信联巨亏7500多万元。

  2004年9月,ST信联不得已退出围棋产业。

  至此,ST信联陷入了没有主营业务的尴尬境地。2005年一季报显示:公司的冷轧螺纹钢生产许可证到期,目前已停产;同时公司退出围棋体育产业,税务软件等产业已停滞,报告期内没有取得相关的收入。

  套现游戏?

  而就在1999年4月ST信联进行股权转让时,公司的增资配股计划也同时获得通过。公司的一位人士说,王宏声进入信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到了公司的再融资机会。

  “当时的信联已经具备了再融资条件。”事实上,ST信联自上市后,每年的业绩相对比较稳定,1997年到1999年,每股收益均在0.22元左右。

  按照当时的方案,公司配股后将投向高科技产业,即有线网络的建设。

  事实上,当时信联认为,配股计划在1999年将获得执行。在当年4月,ST信联出资1.3亿元收购深圳商圣实业有限公司99%股权,收购深圳声雷实业有限公司60%股权,而收购资金正是准备用配股获得的资金。当时的配股预案是每10股配3股,公司由此将获得近亿元的资金。

  但配股计划没有获得证监部门的批准,上述的收购款只能以银行贷款支付。

  2000年前后,王宏声即开始了其资本游戏。

  首先1999年信联剥离了钢铁资产和房地产资产。1999年,信联以1.9亿元的价格将信联钢铁公司的股权置换给手工业合作联社,按照当时的说法,省二轻以拥有的信联股权置换出了信联钢铁公司。按照此说法,王宏声收购信联的实际投资应为1.7亿左右。

  同时,信联又将杭州绿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32%股权?协议转让给温州方大房地产有限公司,套现1076万元。

  而早在上海声广收购ST信联的股权之前,ST信联就在1999年2月出资人民币1.23亿元,分别受让深圳市声雷实业有限公司持有的湖北声广网络有限公司63%的股权及深圳市商圣实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湖北声广网络36%的股权,从而间接持有湖北有线49%股权。

  巧合的是,2个月后,上海声广以相近的1.112亿元收购ST信联29%的股权。如今,我们无法考证上述两笔收购在资金上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而且ST信联2000年的年报显示,1999年4月ST信联又分别与上海声广投资有限公司、重庆泰正科贸有限责任公司、湖北声广实业有限公司、深圳市声广实业有限公司四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书,以1.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受让上述四家公司持有的深圳商圣99%股权和深圳声雷60%的股权,从而间接投资长春北方有线视网公司。

  但上述的转让没有最终完成,由于长春视网的过户问题,该公司一直未能运作。2000年11月26日,公司又与上述4家公司签订补偿协议,上述转让被终止。

  而与此同时,ST信联的股权转让已经是有条不紊。至2000年6月,原大股东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的股权已经是转让殆尽。

  此后,ST信联又于2000年11月26日通过了《收购武汉迅宏99%股权方案》的决议?公司从湖北声广以2.43亿元受让武汉迅宏99%股权。武汉迅宏持有河南中原有线电视网络有限公司49%的股权、北京金伟华软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51%的股权、枣庄有线电视网络数据有限公司51%的股权及南海新讯网络服务有限公司51%的股权。

  但由于政策的限制,ST信联的这些电视网络的投资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

  相反,2002年8月,ST信联变卖武汉迅宏,仅以8078万的价格转让给了深圳盛宏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这与当时2.43亿的收购价格相去甚远。

  而当记者就上述这些情况向公司总经理王文提出电话采访时,被对方婉拒。

  政府善后

  2002年后,ST信联便一蹶不振,公司连续亏损,只能变卖资产,借钱度日。2004年,信联更是将拥有的广发证券4.31%股权拍卖,以偿还中国农业银行杭州城东支行和华夏银行杭州之江支行短期银行借款。

  而事实上,自2001开始,公司就开始遭遇担保困境。当年,上海声广投资有限公司就将其持有的5148万股法人股质押给上海工商银行。同时,武汉上行科技有限公司因债务纠纷,其持有的2485.07万股法人股被法院冻结。

  另外,武汉汉讯经济发展有限公司所持626.59万股法人股、上海迅宏科技有限公司所持532.51万股法人股相继被质押。

  由于主业没有得到改善,2004年,大股东及ST信联陷入了官司缠身的窘境。

  2005年第一季度报告显示,ST信联涉及的诉讼已经有11起,涉及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以及建设银行等等,其涉诉金额近1.9亿元。而此时公司净资产为-1.69亿。

  8月11日,ST信联公告,金信信托诉湖北声广网络有限责任公司一案中,信联对1800万负有连带责任,近日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信联应返还金信信托借款本金1800万元及利息283万元。

  目前,公司已经无能为力,8月8日,面对记者,公司的一位员工一声哀叹。8月4日,公司公告,公司原先的董秘张旭颖和原财务总监周斌均离开了ST信联。

  退市后,公司将会上三板,至今留在ST信联的杨先生告诉记者。

  在浙江省101家上市公司中只有ST信联质地最差。“看到了不希望的结果”,政府部门的官员对此颇为惋惜。

  而ST信联留给政府的另一个后遗症是,当时公司转让时,职工身份并没有转换,现在职工开始提出这个问题,希望政府能妥善安置职工。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份,浙江省政府就成立了“省信联股份公司稳定工作小组”,旨在解决ST信联的职工问题。参与方主要有省政府、证监局、劳动部门以及原来的大股东省二轻集团。

  8月11日,省二轻集团的俞卫处长对记者表示,“ST信联和二轻已经没有关系(仅为股东关系),我们只负责职工的安置问题,这个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据悉,关于职工的安置主要包括两块,一是职工的身份转换,二是ST信联退市后的职工安置,或退休,或*****工龄等等。

  而省二轻集团出于社会责任,将承担主要资金来源,“我们开始借钱给ST信联,以解决100多名职工的生活保障。”二轻集团的人士称。

  如今,ST信联只剩下位于上塘路的信联大厦,该大厦共有6层,“当时几家银行都已经开始拍卖信联大厦,后政府考虑到职工利益,拍卖被叫停”。面对这种局面,只能政府出面组织善后,8月10日,省政府一官员无奈地表示。
自然规律 离线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20356
精华: 48
发帖: 3705
在线时间: 7411(时)
注册时间: 2009-07-31
最后登录: 2025-05-06
板凳  发表于: 2015-11-14   
浙江首只退市股票将面世?信联股份咋会走到这一步
2005年01月27日  14:28:43    杭州网

    正当诸多民营企业纷纷上市之际,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的浙江,眼下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调子:上市公司*ST信联很可能在今年成为浙江首家退市的民营企业。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的它,在政策、市场都日趋完善的今天,退市原本不稀奇,但在退市的背后,却有颇多耐人寻味之处。
股票自1月31日起暂停上市

上交所日前发
布公告:*ST信联披露的2004年年度报告显示,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根据有关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决定自2005年1月31日起暂停该公司股票上市。

昨天下午一点半左右,阴冷的天空开始洒下小雨点。上塘路68号信联大楼是信联股份的办公场所,也是该公司仅存的资产。记者一进门,门口传达室内空无一人,旁边一个小黑板上有则通知:接市电力局通知,因电力紧张,今后每逢星期二,信联股份随时可能拉闸停电,落款时间为2004年12月4日。电梯口也贴着告示:电梯已坏。

指示牌显示,信联股份办公室在5楼。其余楼层绝大部分都已出租出去。顺着楼梯上去,每个台阶上“1996———信联股份———1996”的不锈钢镶嵌条依旧亮堂,仿佛在诉说昔日的辉煌。

五楼门口贴着信联股份各科室的指示条,其中“公司办公室”已经脱落成“公司力八室”。进到里面,光线昏暗,好像不到10个办公室,而且个个办公室的门都紧闭着,连门牌号也没有,寂静无声。这与其他上市公司的亮堂气派形成鲜明对比。

敲开一间办公室,只见一位女士正在装订财务报表,另一位女士则似乎在吃零食。订报表的那位女士依旧装订,对记者的提问再三表示“没什么可说的,公告都说了。”她说自己也是1月份才来的,情况并不了解。问及公司董秘在哪儿,她也不答话,指着门外挥了挥手。

无意中,记者“撞”进了董秘张旭颖的办公室。张旭颖表示,目前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均不在公司,他说目前还没法透露公司有无重组计划,“该说的,公告里早已说清楚。”张不愿拿出自己的名片,苦笑着说,“没准我明天就下岗了呢。”

公司已连续三年亏损

*ST信联(600899)日前公布的2004年年报显示,公司净利润约为-15632.9万元;每股收益-0.88元;每股净资产-0.947元。成为2005年第一家公布亏损年报的上市公司。到1月20日,股价最低跌到了1.12元。

*ST信联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浙江二轻轧钢厂,1996年公司改制后发行上市。由于轧钢生产规模偏小,公司面临生存危机,于是寻找新的主营突破口。1999年,正值网络发烧,上海声广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受让公司原第一大股东浙江省手工业合作联社持有的部分法人股5140万股,成为第二大股东。与此同时,公司剥离钢铁业务,进军有线电视网络,先后出资5亿元左右收购上海声广控股公司、深圳声广实业公司旗下的有线电视网络企业。就这样,经过重组,公司一度成为股市中有线网络股的龙头,股价在2001年最高涨到了26.97元。

然而,由于国家广电总局此后出台了清理进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系统外资金的规定,信联股份的有线电视网络梦成了一枕黄粱。到2002年底,公司陆续退出有线网络领域,当初以24778.27万元进入,退出时只收得8078.99万元,亏损近1.7亿元,从此迈上亏损之路。

在此前后,因政府暂停增发,信联6个亿的增发方案“胎死腹中”,但此前从银行借来的3.4亿过桥贷款却已经花费一空。杭州的几家牵连银行纷纷展开诉讼追索。在沉重的债务压力下,*ST信联很多有价值的资产被迫用于清偿债务。到去年12月,连日常的行政办公大楼信联大楼也陷入被拍卖的境地,用以清偿债务。

信联何以巨亏?

公司董秘张旭颖昨日一再表示,公司当初进入有线电视网络行业没有错,“不像电子商务,就一台电脑几个人,(我们)每一寸光缆是实实在在的。”之所以会走到今天这个地步,他认为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政策的原因。

但有人却不这么认为。有位知情人士指出,当初省里、市里对信联股份是很支持的,还专门就企业迁建补偿了大量土地,信联股份还专门成立了控股95%的浙江信联房地产开发公司。但是就在2001年年初杭州房地产行情转好之时,信联股份借口说“管理不善”以很低的价格转让了85%的股份。但在去年,该房地产企业被评定为二级房地产企业。

如果说上述措施是为了集中精力发展有线网络主业,那么在2002年“触网”遭遇政策瓶颈之后,公司高层宣布进入前景渺茫的体育产业就有点令人费解了。当时,公司表示在2003年至2007年分期投入5000万元支持中国的围棋产业,并且宣称,“高层爱好者众多”。

按说公司退出烧钱的网络产业,亏损应该会减少。但之后*ST信联的经营状况持续恶化。2002年亏损7500多万,2003年又巨亏3.4亿元,平均每股亏损1.92元。2004年末已高达100.88%。

蹊跷的是,2001年证监会浙江特派办(现为浙江证监局)发现:信联股份2000年有笔2亿元的资金出借,但未经股东大会同意,也未进行过披露,要求限期整改。但公司在其后的整改报告书中却并未对此做出解释。

几位了解该公司的知情人士都认为,信联股份并不是倒在政策下,而是“被一些败家子给‘掏空’了”。

股民只好听天由命

浙江以前也有过一只ST股,就是凯地丝绸,现为“英特药业”。在政府和公司大股东的支持和努力下,该股票通过重组,成功避免了摘牌的命运。还有ST东信,通过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去年也已扭亏为盈,今年有望摘掉ST的帽子。

当初省里之所以努力推动凯地丝绸重组,主要是还有一大堆国有股,而且控股股东都是浙江的国有企业。可是*ST信联的大股东早已是一家民营企业,并且还不是本地的企业。在政策和市场不断成熟的环境下,政府不可能直接插手企业经营。浙江省上市办有关人士表示,*ST信联要“重生”,关键要看大股东的态度,省里目前还没有“实质性计划”。

浙江证监局有关官员也表示,纯粹的民企重组,比国企重组要“困难得多”,证监局也不能要求它重组,只能要求它规范。他建议流通股股民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向*ST信联的大股东施加压力,督促大股东谋发展。

根据*ST信联的公告,目前他们正联系国泰君安证券“代办股份转让”的事项。如果半年后公司确实无法“重生”,则流通股股东只能跟杭州的“大自然股份”一样,在三板市场参与转让了。届时,除了只能每周五买卖一次之外,股价也很可能跌到一元面值以下。

公司董秘张旭颖对没有能割肉出局的流通股股东表示遗憾。他说,公司此前那么多公告,就是在提示大家,“已经有风险了”
自然规律 离线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20356
精华: 48
发帖: 3705
在线时间: 7411(时)
注册时间: 2009-07-31
最后登录: 2025-05-06
地板  发表于: 2015-11-14   
ST信联黯然退市 成被抛弃的资本玩偶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13:23 证券时报



  刘锐

  曾经火爆一时的有线网络、围甲概念公司,今日竟沦落到关门退市的境地。上证所昨日发布公告称,由于*ST信联(资讯 行情 论坛)今年上半年继续亏损,根据有关规定,上证所决定其股票从今天起终止上市。








  与其他很多已经退市的公司一样,信联股份重复的依然是一条先是主业没落,然后被资本玩家盯上,进而被彻底掏空的衰败之路。从上市时的钢铁到电视网络、软件,再到体育,公司产业五年间三次转型。主业转型并不可怕,怕就怕在此等转型被不怀好意的控制人所利用,从而沦为资本玩家迎合市场之所需、同时充当自己提款机的玩偶和道具。于是便有了*ST信联业绩每况愈下的悲惨局面。可以说,公司上市九载,大部分时间在折腾中度过,这样的公司焉有不垮之理?

  同资本市场其他大名鼎鼎的玩家相比,王宏声,这个暗地里操控信联股份的资本玩家算不上一个名角,但他掏空上市公司的技巧一点也不比那些名角们差。为了取得对信联股份的控制权,王宏声早在上海声广正式成为*ST信联的大股东之前,就已处心积虑地设立了数个空壳公司,渗入到信联股份的董事会里面。也就是说,上海声广尚未“名正言顺”,王宏声就已通过控制多个关联公司,早已将*ST信联变成自己的“独立王国”。而这一切的“巧妙”布局,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上海声广正式入主做好铺垫。

  在整个掏空信联股份的过程中,王宏声最大的特点就是“妙手空空”。时至今日,深圳声广实业、第四大股东武汉上行、第七大股东武汉汉汛,要么是查无此地址,要么财报非常“干净”、净利润不过几元钱。*ST信联遭遇如此之多的空壳公司,不仅大股东已然不知仙踪,就连转账欠款的公司、参与重组的公司、借款担保的公司都是空壳公司,而这些空壳公司的股东有很多竟然也是尸位素餐———身份证遗失后被利用。在王宏声的暗中操控下,这些空壳公司通过套现资产、赖着上市公司账不还、违规担保等手段,前前后后从上市公司共卷走了10多亿资金。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ST信联之所以滑向深渊,除了空手道玩家加速其灭亡之外,其也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在*ST信联当初上市的过程中,实际是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丑剧。信联股份发行时叫申达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浙江申达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才更名为信联股份。当时的上市指标原本是给申达的,但申达不够格,于是就找到信联,信联为了上市,就先以申达名义上报,挂牌后就恢复了信联其名。而当时作为公司主体资产的浙江二轻轧钢厂较差的业绩,正好给了这些苍蝇似的资本玩家以重组的借口。

  空手道资本玩家们悄悄地走了,但卷走的却是多少亿巨额资金;他们倒是很“潇洒”,但留下流通股东和国家银行来为他们的行为买单。但愿类似*ST信联的故事,今后不再重演。
自然规律 离线
级别: 钻石会员

UID: 20356
精华: 48
发帖: 3705
在线时间: 7411(时)
注册时间: 2009-07-31
最后登录: 2025-05-06
4楼  发表于: 2015-11-14   
刘智源 1999-2005信联股份董事
司马忒 离线
级别: 普通会员
UID: 13175
精华: 0
发帖: 130
在线时间: 794(时)
注册时间: 2007-12-25
最后登录: 2016-04-14
5楼  发表于: 2015-11-15   
刘智源  道德姐的老公么~~~~
描述
快速回复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按"Ctrl+Enter"直接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