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尔曼股份公司的风险公告缘何被推迟面世?
2月24日,被誉为“中华珠宝第一股”的西安达尔曼实业有限公司终于公布了存在退市风险的提示公告。与此同时,原董事长许宗林掏空上市公司举家外逃,7家金融机构掉进“达尔曼陷阱”涉及金额8个多亿无法追回的消息也一同进入人们的视野。
与几家银行同遭厄运的,是公司6万多名股东,因为根据有关法规,已是负资产的达尔曼在对现存的土地和厂房处理后,先是补偿职工的利益,再就是结清税务部门的欠款,随后是归还债务,最后才是股民的补偿,这样的补偿顺序已经表明,实际上,股民得到补偿的机会已很小。
西安达尔曼是我国珠宝饰业首家股份上市公司,成立于1993年10月,2003年其主营业绩由2002年的3.16亿元下降到2.14亿元,亏损1.4亿,同时出现重大违规担保事项,涉及人民币34530万元,美元133.5万元,出现重大质押事项涉及人民币51843万元,此后的2004年12月30日,达尔曼股价跌破1元的面值,成为中国A股份市场成立至今诞生的首只“仙股”。
面对如此重大的达尔曼事件,面对股民们对“购买期间达尔曼并未就重大违规担保事项做出风险提示公告”的质疑,达尔曼公司不仅以“虚假陈述”为由推脱,而且对于股民们争取“赔偿”的要求更是不予理睬。那么,这其中,究竟是谁视广大股民的利益于不顾,阻碍了达尔曼股份公司风险公告的顺利发布呢?
首先的疑问是,独立的董事会是不是发挥了作用?达尔曼涉嫌“虚假陈述”,有重大违规担保和质押事项,其实早在1996年初,许宗林就利用职权先后从控股的几家公司以“贷款”往来款名义转往疑犯李晓明控制的深圳、珠海几家公司共计人民币4.83亿元,其中的1000万美元转入许宗林和其妻在加拿大的私人账户据为己有。2000年7月,许宗林将西安达尔曼公司人民币1990万元转入华夏证券西安营业部“李晓明”个人账户1020万元,“和立红”个人账户970万元,准备作为注册私人公司使用。为防止东窗事发,许宗林携妻子、儿子及岳父、岳母等移居到了加拿大,如此大规模的自盗公司资产,如此明显的携资外逃迹象,但既便至2004年5月底,副董事长及多数董事、监事仍皆言不知情,不能不说股民们“高薪”供养的董事和监事,其实都已蜕化成许宗林身边无需设防的“摆设”,试想,既然摆脱了身边最危险的独立董事和专家监事等法人治理机制,许宗林何以不暗渡陈仓,为所欲为呢?
其次,银行这个达尔曼最大的债主起了什么作用?作为达尔曼最大的债主,银行本应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资产负债和经营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以获取足够真实的企业信息,但让人疑惑的是,就在达尔曼公司问题彻底曝露前的半年内,竟仍有7家金融机构对达尔曼担保、质押的贷款给予确认。在职责范围内认同如此巨大明显的“陷阱”存在,除曝露出国有银行经贷登记咨询系统尚不完整,行间交流闭塞,不互通信息等客观因素外,也让人对银行涉贷人员基本的职业素质和操作本领产生怀疑。否则,9家(国有商业和国家控股)银行无一例外地同时“栽”在达尔曼上,怎能仅以“偶然”和“巧合”来轻言代过呢?
再者,负责对达尔曼资产负债的经营状况作会计报表的会计师们是否为了只顾赚钱而装了糊涂。达尔曼有多起在建工程被无法确认其真实性和完善性,经西安希格玛有限公司的审计,最早的一项工程发生在1998年12月,然而在负责每年必须对达尔曼资产进行评估的会计报表里,却始终没有涉及到其做假欺骗股民们的纪录,近6年的时间,竟看不出达尔曼公司的问题,是这些事务所的能力所限?还是暗中有什么不得已的难以表白之事?
事关股民们身家性命和切身利益的上市公司的风险公告,最终在其董事长许宗林掏空上市公司成功外逃加拿大而紧急面世,尽管我们中小投资者从公布的信息中还难以判断出董事长、老总的人品和素质,尽管流通股股东碰上这件事也只好自认倒霉,但面对中国商业界产业管制中层出不穷的失信事件和相关责任人,相信来自监管当局事后的谴责、警告、终身禁入或者极为有限的经济处罚,相比于违规可能带来的巨额收益,都可谓“九牛一毛”。这让我们在对“企业家经济”这个曾经显赫的群体产生怀疑的同时,也不能不担心:已经14年的中国股市,难道眼下还是一个股权分置、毫无权益保障、遍布圈钱陷阱的禁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