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
财政不积极,货币不稳健 徐忠点破了一层窗户纸
徐忠的文章只是点破窗户纸而已。
为什么,为什么是现在点破这层纸呢?
就是因为去杠杆到了伤筋动骨、刺刀见红的时候,到了秋后算账的时候,央行说到底不想再替人背锅。
我们看看数字,中国的M2是174万亿,GDP不过是80万亿左右,全社会的平均负债率是247%,企业大概是167%,居民个人家庭是110%,社会平均为什么会高出企业和个人那么多?又是谁把这个平均数抬高了呢?答案就是地方政府!地方债究竟欠了多少,谁也说不清,中央政府用长债换短债的方式化解了上一轮危机,但是谁想到借助PPP,地方的透支行为变本加厉,不到两年就把PPP玩成了残花败柳,而一旦真的烂尾,谁买单呢?银行!银行是谁的?中央政府的!理论上讲,央行是货币控制的总阀门,但是至少周小川在任期间都做不到独立,用他的话来讲,经济好的时候要求金融支持发展,经济不好的时候又要求金融支持化解危机,因此,央行每时每刻都在扮演输血的角色,放水的角色,区别是漫灌还是滴灌而已。央行的责任一是负责宏观谨慎,二是货币政策把控,相比之下,财政好像没有那么明显的刚性要求,央行负责投,财政负责收,2018年上半年经济如此内忧外患,但是财政收入依然过了10万亿,同比增收居然达到15%,难免被人抨击减税减出新高。而在赤字安排上,2018年才2.6%,比2017年还少了0.4%,赤字不扩张又哪来投入,不投入杠杆又如何下来?央行的委屈就在于,即便如此不情愿,在美联储加息的背景下,央行不但不跟随而且还要降准,尽管特别要求降准专项用于债转股,这不是割银行的肉又是什么呢?能够债转股的而不愿债转股的无一例外都是国企,背后的真正主人就是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就是想债转股都摸不到庙门。
去杠杆只有两种方式,一是清算,清零;二是转移,甩锅,一定要有第三条路,就是注资,做大分母,这样在分子不变的情况下,杠杆率才会降下来,否则别无他法,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不吃草,神仙也没这个本事。
央行和财政部没什么可怼的,打的都是中央的算盘,一致针对的其实都是地方政府,确切讲地方债,或者讲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式也的确到改弦更张的时候了,寅吃卯粮终非长久之计。注资不可能,减税有空间,积极财政积极了,稳健货币才可能稳健。
过去,银行或者金融就有“二财政”的说法,不过,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事情,央行独立争论了40年基本上也就是嘴上说说而已,改革这种事其实不进则退,现在的所谓争议无非只是现实的反映,谁也不是谁的白手套,谁也不是谁的背锅侠。